崇文门菜市场:菜篮子里的城南旧事
2012年01月13日
菜市场的身份,和王府大院比起来确实寒酸了点。但在那个物质不甚丰富的年代,“崇菜”意味着京城副食品供应大户、北京菜篮子的风向标……即便今天谢幕了,34岁的“崇菜”也依然是南城老百姓最难褪去的一抹记忆。
文 杨多杰 摄影 王甜
留念
仅存的计划经济标本谢幕
崇文门商圈早已繁华非常,新世界购物商城、国瑞城等高楼林立,但若说起崇文门的地标,不少老北京人还是爱用位于地铁5号线出口旁的崇文门菜市场定位。那一座高大的拱圈型建筑,彰显着时代特征。
1976年3月,紧邻地铁站的崇文门菜市场开张,1700平米的面积,成为全北京乃至全中国最大的菜市场和副食品商场。提起这段30多年前的 “城南旧事”,崇文门的老居民和菜市场的老员工至今记忆犹新。一座圆拱形的建筑拔地而起,挑空竟有四层楼高,在四周低矮平房的映衬下显得宏伟、高大,“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建了座体育馆呢!”青年相声演员徐德亮回忆说,他小时候上学时每天都要路过崇文门菜市场,“夏天一定要和小伙伴们从菜市场里穿堂而过。为的就是崇菜的房子甚高,室内温度要比外面凉爽不少呢。”
但就在今年4月22日,随着崇外地区商业开发计划的推进,刚过完34岁生日的“崇菜”便挂出“告别崇文门,迁址广渠门”的幕布,向老顾客们说再见。5月17日,崇文门菜市场正式闭店,未来将搬到位于广渠门内大街1号的新家。让老顾客们唏嘘不已的是,这一去不归的,还有那份柜台手工买卖方式的自在和温情。
在“崇菜”最后的岁月里,许多顾客纷纷赶来再感受一次计划经济下的温情脉脉。冷饮柜台前,一位王先生咕咚咚灌下两瓶“北冰洋”,连声叫爽,“这北冰洋汽水,可是80年代的记忆了。”其实不仅是北冰洋汽水,许多老北京的吃食还是以这里最为齐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区经历了大规模拆迁。许多的老糕点铺在旧城区销声匿迹了。如果您想吃正宗的北京糕点,就得来崇菜。正明斋的“自来白”,稻香村的绿豆糕,桂香村的太阳饼。各种各样的糕点琳琅满目,许多现在年轻人已叫不上名字的品种,只有崇菜还忠实地保留着这些“北京记忆”。
回忆
当年为凑年夜饭连夜排长队
国际大导安东尼奥尼拍摄于1972年的《中国》是这样描述这里的:“北京的一个国营菜市场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蔬菜食品被码放成美观的几何图形,人们举着钱争相抢购鸡和鱼,大妈们抓鱼的时候溅湿衣襟也全然不顾。”这段珍贵的录像资料保存至今,从中依稀可见当年菜市场的风貌。
其实如果安东尼奥尼半夜来,收获更大——半夜排队买鱼,那叫一个壮观!众所周知,如今的北京副食市场与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副食品都采取凭本、凭票的限购方式,只有到了“十一”、春节这样的“大日子”,每户老百姓才能凭副食本和票到菜市场买到半斤花生、二两瓜子和有数儿的一些糖果。文博学者马未都在自己的书中还曾回忆过当知青时偷吃芝麻酱的故事,可见这个东西的稀缺程度。
那时候,每个家庭都真切盼着逢年过节的那顿年夜饭。但即使如此,购办年货时也常是一波三折。
崇文门菜市场总经理李庆江说,尽管“崇菜”在当时已算副食品供应的大户,但各种货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那时新鲜海鱼根本不敢想,水产销售最多的就是带鱼,但也不是每日都供应,一周卖上几次而已。逢年过节时,顾客半夜就赶来排队,到了开门营业时,队伍早就排了数百人。”不过也就是在“崇菜”,提早排队还是可以买得到,若去小菜市场,那基本上是浪费感情了。
辉煌
“卖大号”得平反,“搞活经济”受赞誉
斑驳的墙壁,传统的柜台,以及中年的店员……比起近些年新开的现代超市,“崇菜”可谓京城副食领域里的老前辈了。想当年,“崇菜”浑身都透着一股闯劲儿。最初组建时的员工是从13家基层店抽调的年轻人,其中多是1971年返城的知青,这些思想活跃的年轻人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竟动起了摸摸老虎尾巴的想法。于是导致一次严重的批评于1983年悄然而至。
1983年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期,以往严格的凭证按人分配的副食品供应体制逐渐有所松动。这时候,部分商品已开始现金交易。与此同时,除了获得国家定量供给外,“崇菜”也在长期的经营中与其他兄弟城市建立了“商业往来”,以本市场“多余”的粉丝、带鱼乃至白糖等换取其他城市的新鲜货品,互通有无,以丰富货品种类。当时这可就有点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嫌疑了。学名被定义为“卖大号”。
1983年8月,北京市的新闻单位在接到群众举报后将此事上报市政府,随即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此事,当时“崇菜”的全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靠边站”。谁知第二年5月,北京市政府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不仅对菜市场“卖大号”的问题进行了平反,还号召菜市场更加大刀阔斧地改革前进。没想到,一座小小的菜市场,竟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
到1986年,经过10年磨砺的“崇菜”已成了北京菜篮子的风向标,不少老百姓都说“在崇菜都买不到的东西,在北京城也就不用找了”。随着改革的推进,“崇菜”走出家门,与河北、山东乃至海南等30多个省市建立了商贸联系。1986年春节,“崇菜”引进了海南椰子糖、珠江牌啤酒,一时成为京城的新鲜货。购买人群又一次排起了长龙。而这一次,却得到了市领导“开放搞活、改善人民生活是好事情”的赞赏。
“崇菜”有口皆碑的不只是新、全,还有质量。1992年底,国家取消了居民凭票购买猪肉的政策,也不再保证各大菜市场的货源。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一些不法商人以次充好,注水肉、死猪肉充斥市场,市民怨声一片。为了让北京市民吃上放心肉,“崇菜”走出家门,到山东、河南、四川等十几个省市的肉联厂考察猪肉的货源,最终与山东的优质肉源签订合同。由于质量好,“崇菜”的猪肉和大肉馅吸引了北京各城区的顾客前来购买。
“当时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别的肉馅买回家要放水,而崇文门菜市场的肉馅买回家要掺水。” 李庆江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能销售两三吨的猪肉,节假日能卖10多吨。”至今,大肉馅还是崇文门菜市场的招牌货品。从两广路拆迁到石景山居住的靳大妈,每逢年节,还会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来这里买肉馅包饺子。按老人的话来说,老百姓就信得过崇文门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