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龙字地名寻踪 青龙桥火车站驰名天下
2012年03月09日
■平谷区龙家务:明代营州中屯卫一位龙姓将领被安置于此
在十大远郊区县中,我们看完了六个与城六区接壤的,再来看看四个与城六区不接壤的。先看最靠东南的平谷区。
平谷区的“龙”字地名很少,我们只找到了一个龙家务。该村在明代就已形成。当时,驻扎在平谷的营州中屯卫,将一位姓龙的将领安置在这里,村子因此得名“龙家府”,后来讹为“龙家务”。如今的龙家务,道路平旷,村舍整齐,既是一个典型的平原聚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农村。
■密云县白龙潭:始建于元代的龙泉寺有戚继光诗碑
从平谷区向北,是密云县。提起密云县带“龙”的地名,大家肯定会想起黑龙潭和白龙潭。其中,黑龙潭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自然风景区,由奇峰、幽谷、深潭、飞瀑等构成,开发于1984年。相比之下,白龙潭虽然面积较小,但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古迹。北宋诗人苏辙出使辽国时,曾在白龙潭留下《咏龙潭》一诗:“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其悠久历史,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决定探访白龙潭。
踏进景区,沿着小路走一小会儿,映入眼帘的便是龙泉寺。拾级而上,步入古寺,一种无边的宁静,霎时从四下浮起,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龙泉寺,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院落中,我们找到了一块古碑,虽然饱经风霜,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明万历乙亥(1575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闲暇时游览白龙潭,即兴写下一首七律:“紫极龙飞冀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晴开日月新。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读着古碑上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们仿佛穿起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与戚大将军同游古寺,一抒爱国豪情。
从龙泉寺继续往前走,在山前可见一道水坝,将水面分隔为两片。工作人员介绍说,远处的是白龙潭水库,近处的就是白龙潭。潭的直径较小,只有3米多。现在结了冰,而在夏秋时节,却深不见底。传说,潭底住着一条善良的小白龙。它是东海龙王的儿子,最初和一条黑龙一起住在黑龙潭,后因不愿意争夺地盘,自己悄然离开,来到了白龙潭。平时它经常变成书生公子的模样,和村民聊天,了解民间疾苦。到了大旱之年,小白龙就行云作法,降下甘霖,造福百姓。白龙潭边上,有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的五龙祠。祠中央的那尊神像,塑造的就是小白龙变成的男子形象。
水坝上,有六个笔走游龙的大字:“飞圣境则灵潭”。工作人员说,那是清末康有为题写的,最初铭刻在潭侧的巨石上,后来移至水坝。沿着坝上小道,我们小心翼翼地来到小山脚下,踏着曲折的小径,一步一步,最后登上山顶。近处,白龙潭犹如一道白练,静静地铺展在山前;远处,密云水库好似一块宝石,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此时此刻,连日出行的疲劳似乎一扫而光,唯觉气爽神清,心旷神怡!
在十大远郊区县中,我们看完了六个与城六区接壤的,再来看看四个与城六区不接壤的。先看最靠东南的平谷区。
平谷区的“龙”字地名很少,我们只找到了一个龙家务。该村在明代就已形成。当时,驻扎在平谷的营州中屯卫,将一位姓龙的将领安置在这里,村子因此得名“龙家府”,后来讹为“龙家务”。如今的龙家务,道路平旷,村舍整齐,既是一个典型的平原聚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农村。
■密云县白龙潭:始建于元代的龙泉寺有戚继光诗碑
从平谷区向北,是密云县。提起密云县带“龙”的地名,大家肯定会想起黑龙潭和白龙潭。其中,黑龙潭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自然风景区,由奇峰、幽谷、深潭、飞瀑等构成,开发于1984年。相比之下,白龙潭虽然面积较小,但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古迹。北宋诗人苏辙出使辽国时,曾在白龙潭留下《咏龙潭》一诗:“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其悠久历史,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决定探访白龙潭。
踏进景区,沿着小路走一小会儿,映入眼帘的便是龙泉寺。拾级而上,步入古寺,一种无边的宁静,霎时从四下浮起,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龙泉寺,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院落中,我们找到了一块古碑,虽然饱经风霜,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明万历乙亥(1575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闲暇时游览白龙潭,即兴写下一首七律:“紫极龙飞冀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晴开日月新。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读着古碑上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们仿佛穿起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与戚大将军同游古寺,一抒爱国豪情。
从龙泉寺继续往前走,在山前可见一道水坝,将水面分隔为两片。工作人员介绍说,远处的是白龙潭水库,近处的就是白龙潭。潭的直径较小,只有3米多。现在结了冰,而在夏秋时节,却深不见底。传说,潭底住着一条善良的小白龙。它是东海龙王的儿子,最初和一条黑龙一起住在黑龙潭,后因不愿意争夺地盘,自己悄然离开,来到了白龙潭。平时它经常变成书生公子的模样,和村民聊天,了解民间疾苦。到了大旱之年,小白龙就行云作法,降下甘霖,造福百姓。白龙潭边上,有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的五龙祠。祠中央的那尊神像,塑造的就是小白龙变成的男子形象。
水坝上,有六个笔走游龙的大字:“飞圣境则灵潭”。工作人员说,那是清末康有为题写的,最初铭刻在潭侧的巨石上,后来移至水坝。沿着坝上小道,我们小心翼翼地来到小山脚下,踏着曲折的小径,一步一步,最后登上山顶。近处,白龙潭犹如一道白练,静静地铺展在山前;远处,密云水库好似一块宝石,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此时此刻,连日出行的疲劳似乎一扫而光,唯觉气爽神清,心旷神怡!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