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北京活化石”侯仁之 北京城很多古迹因他留存下来

“北京活化石”侯仁之 北京城很多古迹因他留存下来

2013年10月24日

    档案
    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枣强,祖籍山东省恩县。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起在北大正式开设“历史地理学”课程,被同行评价为“创造中国历史地理学派第一人”。此后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中国应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并最终促成中国成为缔约国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侯仁之毕生研究北京城,被人称为“活北京”,他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侯仁之得知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卢沟桥桥体损毁严重,随即撰文呼吁“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也正是在他的呼吁下,卢沟桥很快得到妥善保护和整修,并被列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1993年有人提议将即将修建的北京西客站建在莲花池原址上,侯仁之强烈反对。他强调“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莲花池是北京的生命源头”,意见最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莲花池原址被保留了下来。
    此外,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西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三个大字“未名湖”,也是侯仁之所写。
    故事
    侯老与本报的不解之缘
    一位是被誉为“北京通”的历史地理学泰斗,一份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报纸,两者之间自然有着不解之缘。
    51年前,1962年10月,本报就曾报道侯仁之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讲述《北京城的成长和北京的水》。
    50年前,本报五色土“我和北京”专栏发表了侯仁之的文章《换了人间》,字里行间抒发了他对新中国首都北京处处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的感叹。
    33年前,1980年2月15日,《北京晚报》复刊,6月3日,头版刊发侯仁之专访——《北京通谈改造北京》。同年,复刊后的北京晚报成立了顾问委员会,9月17日,顾问委员名单见诸头版,侯仁之先生与华君武、廖沫沙、侯宝林、管桦等文化界名人赫然位列其中。
    作为顾问,在关注北京城市发展的同时,侯仁之先生也一直关注着北京晚报,1984年7月5日,本报发起了著名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当年10月,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侯仁之先生立即参加了此项活动,不仅以夫妻名义捐款1100元,还致函本报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支持:“回到首都,未及休整,就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欢呼声中,随着几位革命老前辈和有关的专家学者一齐登上了‘天下第一关’。在这里好像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也看到全人类的明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愿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略尽绵薄!侯仁之 张玮瑛”。
    在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本报凡涉及北京演变和城市改造的报道中,总少不了侯仁之先生的观点和建议,如1985年3月22日,头版头条:《侯仁之教授就北京城市建设提出意见 改造旧城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迹》;1988年1月15日,本报头版报道《著名学者侯仁之踏寻古水道谈京城演变》。
    2006年12月13日,本报刊发当天上午侯仁之、季羡林等荣获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的消息……
    昨天,侯仁之先生走了,北京晚报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顾问,北京城却仍然会记住这位“北京通”。
推荐阅读

寻踪侯仁之与北京的半世缘

侯仁之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经评价侯仁之“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是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12月6...[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