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棉花胡同十二号

2009年06月16日

  1949年,是华大三部(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的最后、也是最忙碌的一段时期。每期三个月短训的学习班,毕业分配有不少都南下参加工作去了,留校的教学干部和毕业学员,也忙着投入一项十分庞大的艺术任务。当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召开,华大三部文工团除了排演若干戏剧节目,还贡献了一台名为《人民胜利大歌舞》的晚会节目,影响之大,实属空前。

  华大三部结束,1949年秋后,棉花胡同十二号开始筹建戏剧学院,由欧阳予倩、曹禺、张庚、沙可夫、光未然(张光年)等组成最高领导班子,华大三部留下的人都成了班底,加上延安鲁艺、东北鲁艺、南京剧专的一批教学队伍,共同创建的一所新型的最高学府,正在这条胡同里孕育出生。

  1949年12月,戏剧学院在筹建期间开始招生,不过只招了名叫“普通科”的表演专业,一年为期。胡沙是班主任,林连昆、张瞳、舒学恩、刘华、黄音等都是这一期最早的学员。

  普通科是1950年初开学的。早晨起床,集体扭秧歌是华大三部的传统,这个传统开始仍然保留着。凌晨五点半吹起床号,往往吴坚老师带头在操场领着大家扭秧歌,师生员工都可以加入队伍,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天天如此。六十年记忆犹新,令人怀旧。

  1950年4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正式成立,周扬等人都亲临祝贺,梅兰芳等戏剧界名人来了不少。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都在4月初先后成立。此外,演出部门也相继与戏剧学院脱钩,成为北京的一些艺术院团。

  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次大游行,戏剧学院的队伍都在青年宫的门口附近(现在的东方广场)集合候场。普通科的毕业校友经常借此时机聚首一番,各兄弟院团的老熟人也在这里重逢话旧。有几次,戏剧学院负责文艺队伍中的舞龙节目,我当时年轻,也参加过不止一次。记得有一年,队伍经过天安门时,被一场大雨淋个落汤鸡似的,白衬衣让龙身上的油彩染得又红又绿,当时真的又兴奋又狼狈。彭德怀当国防部长那年,他站在吉普车上开到我们东单这头,检阅游行队伍的准备情况,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毕生难忘的。

  说到和中央领导人的近距离接触,在戏剧学院也是机会很多的。周总理日理万机,但晚上爱看戏,我在剧场就和他近距离接触过好几次。戏剧学院最早的实验剧场(小经厂),他也来过。周总理工作繁忙,经常是开演后好久才悄悄来到,悄悄入座,不愿惊动别人观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戏剧学院的操场是个热闹的中心。它的西头有一个小土台子,很多演出都离不开这个“舞台”。华大三部结束后,我还看过张玮、张奇虹她们表演的小歌剧以及董锡玖领舞的荷花灯……

  晨练的扭秧歌后来不兴了,改为由老师领操的广播体操,开始是早操,后来是课间操,一直坚持多年。

  普通科毕业前后,又开始招收了歌剧系,系主任是马可,还有舒强任系主任的话剧系以及钱辛稻担任系主任的舞台美术系,共有三个班。前两个系班,来的都是全国各地文工团队的领导干部,个别的居然还带着随身警卫入学,当然随员最终都被劝退了。李汉飞、李穆林、杨兰春等数十人都是这批学员。我当时比这批学员都小,因为是张庚的助教,反而成了他们的“老师”,在课外自习时给他们上辅导课。当年歌剧系最年幼的学员,后来还成了著名的大导演。

  歌剧系排演的毕业剧目是《小二黑结婚》,是田川、杨兰春等集体编写的新作,原来是赵树理的一部短篇小说。由歌剧团临时调来的郭兰英扮演女主角小芹(A角),此外还有乔佩娟、于萍、李稻川等年轻学员作后备,系主任马可是作曲兼导演,一时成为歌剧和评剧的流行剧目,影响不小。

  1951年、1952年间,戏剧学院还成立过崔承喜的舞研班和吴晓邦的舞运班。崔承喜的女儿安圣姬,后来成了朝鲜的著名舞蹈家,不在话下。两个舞蹈班结束后,培养出一批教学人员,也分出去另建舞蹈学校,即北京舞蹈学院和芭蕾舞校的前身。

  1953年,戏剧学院正规化成为专门的话剧学院,开始成立了导演、表演、舞美、戏文共四个系,并招收大学本科生,这是另一个起点。

  1953年,第一届本科招生。入学考试时,孙维世是特请考官,她当时是青艺的导演,我是招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考场当记录。孙维世对人亲和,没有任何考官架子,她让考生做小品,唱唱歌启发对方的表演欲望,让对方情绪放松,发挥潜在才华。招生结束,在当时的院长室摆了两桌“庆功宴”,其实就是食堂大厨做了些拿手好菜,那时没有条件请外头的酒楼来主办宴席。欧阳予倩院长领着几位副院长主持庆功,孙维世是特请嘉宾。她当时才三十岁左右,在老院长面前当然是晚辈,我作为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居然也在席上,恐怕只算是最小的小人物了。孙维世待人热情,在席上豪饮,而且主动一一敬酒,她顺序到了我眼前,竟然举杯感谢我,说我工作辛苦,应该敬我一杯,我不会喝酒,却满脸通红,接受她的祝酒。她的笑声几十年让我难忘,没想到最后让江青害得惨死,想起来就让人心酸落泪!

  1953年迎来的苏联几位专家,孙维世也临时调来当了导训班主任,这是她在戏剧学院时间较长的日子,也是戏剧学院第一个十年最辉煌的时光。田华也来到表训班 进修,并且在毕业时献上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剧目。

  华大三部移交给戏剧学院筹建的地盘——棉花胡同十二号的院部大本营,实在太狭小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院里几乎全是一片平房,只有东头有一排门字形的日本式二层楼,分成十来间排演室和教室,图书馆和资料室当初也在楼上的东北拐角,一到晚上,昏暗阴沉,胆小的常常会怕撞邪见鬼。我当时就在这座拐角的小楼上工作,到深夜才回西南边的一排教工单身宿舍睡觉,中间经过一处有假山石和小树木的花园区,虽然不算远,走起来还有点心惊肉跳的。当时的院长办公室和人事、行政、总务等中枢机构就在小花园附近。

  学院西边,即操场南边的那排简易二层楼,开始华大三团(话剧团)占了楼上的西半部,我们这批“石头王老五”分别住在东半部上下几间集体宿舍。我们这些人还自嘲为光棍协会会员,当时二十好几不到三十岁的人,尚未成家立室,也算是少见的了。

  操场的西头,是大伙房和教工食堂,开始只能分批而来,否则很难都容得下,因为饭桌不多,经常还得站着吃。不过在这个大食堂开会或上大课,听报告,却能挤上一二百人。当时,所有教职员工,人人都有自备的小马扎,在操场开会是这样,在室内也是这样。公用的小马扎是临时给外来者用的,因为长板凳有时也不够用。

  上世纪50年代初,学院大兴土木,原来的胡同学府开始变革。最早完工的是四层办公楼,各系的教研室、办公室都在这四层楼里,一楼是行政部门,二、三楼是教学部门,四楼是可容二三百人的小礼堂,全院开大会都难。随后,操场北边盖起一栋四层的宿舍楼,一栋四层的教学楼,小花园和原来的院长办公室等一片都拆掉了。随后,还在办公楼附近盖了新图书馆,但也只是一座临时建成的大平房而已。

  学院的大门,门口的传达室,原来就在新盖的办公楼前面临街的地方,直到现在,中央戏剧学院的牌子还挂在这里,成为全国知名的胡同里的名牌大学!

  小小麻雀,五脏俱全,戏剧学院就在这片小天地里,培养出成千上万的艺术人才,其中还有不少艺术界的精英呢!

  时光倒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子,棉花胡同十二号早年的记忆,写下点滴,留给后来人吧。

推荐阅读

棉花胡同:演绎浪漫“知音”

 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率兵北上勤王,棉花胡同就是她驻兵的地方。国库空虚,秦良玉和她的军队为筹集军饷,彻夜不息纺织棉布。棉花胡同的名字,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巾帼英豪...[详细]

四川营与棉花地

  骡马市大街北侧,有条南北向的四川营胡同。胡同以西由南到北为棉花头条至九条,均为东西走向。裘家街从中贯穿,将胡同分为上下,东为上,西为下,共有胡同十多条。北京叫...[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