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记忆中的府学胡同小学

2012年03月01日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做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也好,母校也罢,至少说明对它的情感和它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和母亲一样重要。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鬓发如霜,当我们回忆过往生活的时候,有关母校的回忆,就像是用长焦镜头把过往的一切拉到了眼前,母校曾经是那么的清晰,是那么的美好……让我们举起记忆的相机,拿起手中的笔,倾诉关于《母校的记忆》。

    精读晚报上老校友张爱民关于府学胡同小学(前身称北京市东四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回忆,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心胸与脑海久久不能平静。记忆长河中的浪花一直冲击着我这颗欲返老还童的心房。

    我已近似古稀之年,是1952年进入东四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我家当时住校大操场东墙外的文丞相胡同,顾名思义,这胡同名与校园内的文天祥祠堂相呼应,是纪念文天祥的。校操场内有座二层楼亭,我们都称它文天祥亭,传说文天祥当年曾被囚禁在亭楼上。到我们时,楼亭的木梯早已修过多次了。

    母校当时无论就其占地规模,设施置备,师资力量之厚,以及学生之众,在东四区各小学中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像学校的大礼堂、由庙殿改建的校少年宫、还有师生共同努力建造的中学级别的校足球场等,这些在一般的区级小学中是十分少见的,师生们常以此为乐。

    1953年,学校成立了少先队组织,我与同学一道光荣地戴上了红领巾。学校少先队首任辅导员是范小韵老师,年轻漂亮,曾是北京市模范教师。我们的首任大队长就是现在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顾威同学,人艺的另一位著名演员石小满也是我校同学。

    1954年,长影厂在西山拍摄电影《鸡毛信》,导演选中了我们同学蔡元元饰演剧中主角海娃。由于蔡元元认真细腻的表演,此片深获赞誉。蔡元元是我校第一个参加演电影的同学,令全校师生开心和自豪。电影刚在北京放映,学校即组织全体师生在刚刚落成的交道口影院观看。

    1955年初,母校成立了共青团组织,东四区团委选派杨紫陶老师担任校团委的辅导员,我们班上有8名同学被发展成共青团员,我当时虽然只有14岁,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杨辅导员亲自找我谈话:“共青团员逐渐进入青年时代,可不能像少先队员一样要求自己。团组织要求团员不但自己学好习,守纪律,还要努力帮助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要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杨老师50多年前的话,至今回荡在我的记忆中。

    同年春,我校女同学吕大渝(她住母校大操场北墙外的马将军胡同,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女电视播音员,曾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过《人物述林》)被电影厂导演选中,参加了解放后我国第一部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拍摄。她是继蔡元元之后我校第二个拍电影的同学,她在影片中饰演小队长刘娟。由于她与其他小演员通力合作,表演认真,所饰角色非常成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吕大渝他们剧组在北海公园五龙亭前拍摄过队日一场戏时,我校有几位家住北海附近的同学曾前往观看,虽有绳子拦着,但同学们仍然挤到围栏前看见了吕大渝和音乐家乔羽老师及刘炽老师。影片的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炮打红。随着电影的放映,这首美丽动人、震撼和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像插上了双翼的翅膀一样,立时飞越大江南北,响遍了全中国。

    195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学校美术组在美术辅导老师温西虹的带领下,前往西单辟才胡同拜访画坛巨匠齐白石爷爷。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曾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北京市小学生美术培训班。听说去齐爷爷家拜访,特意穿了新洗的白衬衫和蓝裤子。我们如约到齐老家后,被让进一间大画室,室中央一张案子上铺着墨绿色的台布,齐爷爷斜靠在一张大藤椅上,两位阿姨正在研墨(后来得知一位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另一位是原国家体委副主任黄琪翔的夫人郭秀仪,她俩都是齐老的弟子,正向齐老学画)。我们排队向齐老献过红领巾并与齐老合过影后,齐老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很喜欢小朋友们,欢迎小朋友来他家做客。我们散去后在齐老家内自由参观。石定环同学(前国家科技部新闻发言人)惊喜地说,齐爷爷家院内到处养着花鸟鱼虫,他画什么像什么,取材广泛,画面丰富。

    大家就要回程了,温老师把我们召集到齐老身边,对齐老说:“咱们今天拜访齐老先生,这是祖孙四代同堂相聚,您老是李苦禅先生的老师;我是苦禅先生的学生;他们又是我的学生,四世相聚十分不易,我代表学校老师和同学,祝您老健康长寿。”说完,大家一齐向齐老致少先队礼并热烈鼓掌。

    1956年末,我们学校被市教育局批准为初中带帽班,即高小毕业后不用考试亦可升入本校办的初中班,这在区办小学中算是首屈一指。因同学们与母校产生了眷恋之情,同学之间也是情感所系,故不少同学虽考取了市内其他中学,仍有不少人进入本校初中班学习了。1957年春,学校初中班的老师和同学奉命合并到东直门内南小街的北京第79中学继续学业。

    成年参加工作后,同学们的工作岗位天南地北,见面机会近似于“零”,尤其见母校的机遇更是凤毛麟角。但不论走到哪里,母校那慈祥的面容始终伴随着我们面向那征程中的人生。我家老少三代人,几十年传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成长起来的,这首歌几乎是母校的代名词,一听这首歌,眼前浮现的就是母校。(任方明)

推荐阅读

府学胡同与南宋爱国名臣文天祥

府学胡同与南宋爱国名臣文天祥:在北兵马司大街的路东有一条府学胡同。胡同因明代顺天府府学设在这里而得名。但在元朝,这里却是大都兵马司监狱的所在地。传说胡同的...[详细]

府学胡同36号-志和宅

位于府学胡同36号,东邻剪子巷,西靠交道口南大街,南临麒麟碑胡同,由毗连的两组院落组成。[详细]

记忆中的府学胡同小学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做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详细]

百花深处有暗香 北京秘境的那些隐秘事...

悠悠北京古城,3000多年的历史都镌刻在古老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中,想听它们的故事,你只有身临其境,带着点儿考古学家的敬业精神,像大侦探似地钻研细节。如果有看不清道...[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