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胡同那么多之魏染胡同

2012-12-16 12:24

胡同那么多之魏染胡同[墙根网]

  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中段。明代称魏染胡同。清时称魏儿胡同,魏染胡同。民国时称魏染胡同,沿用至今。此胡同得名。一说,相传胡同有魏姓染房。又:《北平地名志》:“据传明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诛后,此巷叫魏阉胡同,今为避恶名改为魏染胡同。”  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居此。民国年间《京报》创办人、李大钊,罗章龙秘密发展入党的党员邵飘萍居此,又是《京报》编辑部所在地。鲁迅多次到此商议稿件。现编辑部楼房与邵故居仍在。已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在南城珠巢街独立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当日,他在编辑室里提笔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以此自勉并赠予同事。1920年10月,《京报》迁入魏染胡同新址。在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以及北方大革命运动中,《京报》成为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邵飘萍以笔为枪,发表大量通讯、消息、特写和评论。1923年,《京报》以醒目大字标题详细报道二七惨案的发生和经过。吴佩孚在案头上连写“邵飘萍”三字,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1925年,邵飘萍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生前从未公开过党员身份。

  1926年4月25日,邵飘萍回《京报》馆料理事务,在魏染胡同南口被事先埋伏的特务逮捕。26日凌晨,当局以“宣传赤化”罪名未经公开审讯即将其押至天桥刑场处死。当敌人举枪准备向他射击的一瞬间,他仰天大笑,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冯玉祥曾称赞邵飘萍:“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有其它。”邵飘萍牺牲后,他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又将《京报》复刊,直至1936年才停刊。

  报馆旧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在周围的一片平房中格外显眼。虽然距离繁华宽阔的骡马市大街只有几步之遥,这里却是一处清幽的去处。大门口两侧是典型的欧式石柱,大门处有古典式门廊,门口上方建有观光阳台,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是当年邵飘萍亲笔题写的。虽然历尽沧桑,但仍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采写新闻、编辑出报的繁忙。

  小楼楼上楼下共有十几个房间,据记载《京报》出版时,楼下是传达室、营业部,楼上是编辑部、经理室等。据说当年邵飘萍把向阳的房间都让给了普通编辑。正是在这里,邵飘萍挥毫写下“铁肩辣手”四字悬挂于编辑室内,勉励同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楼后有一个四合院,是邵飘萍及其家眷的住宅,正房为生活住房,西厢房是邵飘萍的书房兼办公室。

  小楼坐东朝西,如今已经有些残破了,正面的阳台上竖起了木板,楼后的小院里也搭满了临时建筑,好几户人家在此生活。1984年,这里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些过往行人走到这里,会驻足抬头看看正门上方的牌匾,再读一下旁边的介绍。小院里的居民似乎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推荐阅读

北京魏染胡同--邵飘萍的故事

 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路北,有个魏染胡同。魏染胡同的得名有二种说法。据说早年间胡同中有魏姓的染坊,口口相传,于是老百姓就把这条胡同称作魏染胡同。另外据《北平地...[详细]

魏染胡同

因为胡同里有一家魏姓的染坊而得名。魏染胡同在历史上就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如大诗人吴伟业、查慎行。不过最有名的还是“京报馆”的主人邵飘萍,“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详细]

分类阅读:
魏染胡同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