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明清紫禁城内如何度寒冬

2016年12月13日

现在正值寒冬时节,因为有暖气,使得室内温暖如春。不过,在很多年前的北京城,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暖气。明清时期,即便是皇帝生活的紫禁城,也只有一些重要宫殿才能安装“地暖”。
那时,最常见的取暖设备就是炕,不仅皇宫里常见,寻常百姓家也会用到。另外,还有火盆、手炉等取暖工具也极为流行。当然,紫禁城里的火盆、手炉等设备不仅制作精美,背后还藏着诸多故事。
紫禁城重要宫殿有“地暖”
老北京有首童谣曾唱道:“说什么说呀,锅台连着锅呀,唱什么唱呀,锅台连着炕呀”。这说的是古代百姓家传统的御寒方式。冬日天寒地冻,自古以来人们靠煤炭或柴禾来取暖御寒。那么往昔皇宫内又是如何度严冬的呢?
古时皇宫内取暖很有讲究,如汉代时曾有温宝殿,殿内有各种防寒设备,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墙壁用御寒的花椒与泥土搅拌后涂抹,由此得名椒房殿。
到了唐代,皇宫取暖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载,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唐玄宗之弟申王以及其他皇室贵族,严冬时节,下令让宫妓或又高又胖的婢妾将其团团围住,以此来防寒遮风,这种抵御风寒的方法在当时称为“妓围”。唐玄宗李隆基每到冬天就带着贵妃杨玉环到临潼的骊山行宫里泡温泉取暖。
金代在北京建立都城,史籍中记载:金朝在建立都城时,皇宫里建了火炕,用来防寒取暖,皇帝和大臣冬天时,就在火炕的矮台上商议朝政,有时甚至还一起进餐。这种在居室中筑建火炕并在炕桌上进餐之法,后来明清时期,流传到民间,成为老百姓御寒取暖的主要方式。
清代诗人褚维垲有一首《燕京杂咏》,诗云:安排衾枕卧无床,土炕家家砌曲房,移置砖炉深夜靠,惯薰煤气当焚香。这首诗描绘出寒冬时节皇宫与百姓家用火炕取暖御寒的情景。
明清两代时,皇宫里的保暖方式其本质上也是采取火炕的方式,只不过其技术和其他辅助设备更加先进。比如,紫禁城宫殿的墙壁厚实,屋顶广大,这有利于冬季的防寒保暖。
如今,当人们游览故宫时,可见故宫里一些殿堂内均设有套间暖阁或火炕,但在故宫里却找不到一个烟囱,那么明清两代的皇帝后妃以及子女们又是怎样度过隆冬数九寒天的呢?
皇帝办公的三大殿(一般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养心殿以及部分寝宫的墙均是空心的,殿内地砖下面砌有纵横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的地炉子。当点燃外面的地炉子时,热气会均匀地扩散到地面与墙壁的每个角落,整个殿堂里温暖如春。这样做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而且还没有烟灰污染,类似于今天地暖的功效。
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中记载:“乾清宫大殿……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由此可见,明代紫禁城中就已建造有此设施。
这些宫殿地下火道的入口一般都设在房屋的北边,进气口平日都用很厚的木板盖住,还另设有排烟口,不仅可以排烟,还可通风供氧。如今,到故宫游览,细心的游客还能在一些宫殿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地下火道与北方地区民间所用的灶台取暖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皇宫里的设计比民间的火炕先进很多。
不过,这种取暖方式比较费事,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所以紫禁城里并不是所有的宫殿都采用这种取暖方式。
乾清宫炭火盆引发大火
在没有地下火道的宫殿,均备有炭火盆。从现仍存于故宫的炭火盆文物可知,那时的炭火盆样式非常多,太和殿的两个炭盆均是用造价高昂的景泰蓝烧制而成,为防火星外溅,火盆外还加盖有不同金属的网盖,既实用又美观。
有趣的是,入冬后,后妃们还会在入九的第一天,在点有炭火盆的居所,欢聚在一起吃火锅取暖。
因为紫禁城里的建筑大多为木结构,炭火盆在取暖的同时,也让紫禁城内的宫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易燃体。清朝嘉庆年间,围绕这些火盆,发生了诸多故事。
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已是“太上皇”。一个冬夜,乾清宫突然冒起大火,侍卫和太监们开始大力扑救,但此时正值寒冬,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到了北边的交泰殿,在眼看火舌就要到坤宁宫屋檐的时候,风突然转向,坤宁宫这才免去了一劫。事后经过查证,此次大火是因为太监在看守火盆时,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使得火星复燃引起了一场大火。
这场大火,使乾隆皇帝苦心收集了五十多年的“天禄琳琅”尽数损毁。后来,嘉庆很快将乾清宫及交泰殿重新修缮完备,另外又重新征集各种版本图书,补齐了“天禄琳琅”图书。
此后,嘉庆对炭火盆格外注意。他甚至还下令只许在太和殿的平地上安放两个火盆,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的火盆用完后一律撤除。
皇太后每年发炭120斤
皇宫取暖,不得不提取暖的材料:煤和木炭。皇宫的用煤多是来自宁夏的太西煤,它因出自太西镇而得名。太西煤乌黑发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无味,且有极高的发热量。故宁夏的煤曾被称为“御煤”。
木炭则来自涿州、通州、宛平、大兴等近郊地区,用硬实木材烧成的炭被称为“红罗炭”,这些炭要按标准规格锯成一节节的,然后送至宫里。如今西安门外红罗厂大街就是当年存贮木炭的地方。乾隆年间曾钦定过薪炭的供应标准:皇太后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贵妃为90斤,皇妃为75斤……依级别大小供应薪炭。供薪炭的日期也有规定:即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时开始发放,在次年春暖花开时节停止发放,与如今我们每年的供暖时间类似。
明清两代时宫廷专门设有负责宫内取暖事宜的机构。如清朝内务府设有惜薪司,它便是专管薪炭的机构,每逢冬日取暖事宜分工更细,司下还设有柴炭处、烧炕处、热火处等机构,机构下有太监专管点火烧炕。
清代时紫禁城的造办处还曾在地安门外设有帘子库,它是专门制作皇宫冬天或夏日使用各种帘子的机构。帘子也称“堂帘”,冬天挂的帘子有皮帘、棉帘、毛毡帘等。帘子也是按官衔等级来悬挂:紫禁城皇帝、皇后以及妃子等寝宫内,为避冬寒均以裘帘锦幕,或以皮棉帷幕深垂。而太监宫女们的居屋则是使用蒲草制成的草帘子。
除了帘幕,帝后以及嫔妃们的卧具则是很厚的“库缎”(库缎,又名“花缎”,原是清代御用“贡品”,因织成后送入内务府的“缎匹库”而得名)、“栽绒”(丝绒织品之一)等,有时皇帝的床上还铺着几层大红毯与明黄毯。
当然,如果这些还不足以御寒,皇帝、皇后和妃子们还常使用汤婆子(用铜制成灌入热水温暖被窝的器皿)取暖。另外还有铜制的暖手炉,暖脚炉和手提炉,这些设备制作精致、考究。
乾隆去世后,一近臣描述了乾隆皇帝生前取暖时的一件轶事。乾隆皇帝“冬一夜暖足,用大鹅子石爆火中极热,以旧絮裹之,置诸被中,终夜温暖异常,俗间所用汤婆子, 不免有水气也。”
乾隆生前曾在《冬夜偶成》中记述过紫禁城里冬季的供暖情况及亲身感受,其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飘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水夜未央。”
补 白
明清是第四个
寒冷期
在中国五千年气象史上,曾出现过四个寒冷期,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是第一个寒冷期,此次寒冷期,很少有相关的记载。
第二个寒冷期相当西汉末年到隋初。在第二个寒冷期内,三国时期的吴国,太平年间的初夏时节,竟然出现雷暴雨后下大雪的奇怪气象。
唐昭宗李晔的天复元年(901年),是个大灾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雨和雪一直下到第二年春天也未停止,史书称“自冬至春雨雪不止。”在这样极端天气下,老百姓冻死、饿死者无数,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十一月便“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
两宋时期,是第三个寒冷期。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主政22年,有5个年头发生雪灾。
宋哲宗赵煦当皇帝的元祐二年(1087年),京师(今河南开封)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赵煦因此取消了当年元宵节的游幸活动。
从明朝中期起,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后的清末才结束,长达500年。国内把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国际上则称为“现代小冰期”。最近的500年中,最寒冷的五十年,即出现在这一时期,其时间大致为1650年至1700年。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记载,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仅节选17次,明清就占13次。 景泰四年(1453年)冬,中国自北而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导致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南方的广西柳州等地,河里的鱼都冻死了。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正德八年(1513年),大雪使得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变成了“超级溜冰场”,洞庭湖上“冰合,人骑可行”。
推荐阅读

紫禁城试灯 景山顶客满

每5米一盏红灯,为紫禁城宫墙笼上一层喜庆的红色光晕;神武门的匾额被一束光打亮……昨夜,故宫博物院为即将举办的“灯会”彩排,俯瞰紫禁城的最佳位置——景山万春亭被...[详细]

紫禁城里的过年习俗

年关将近,京城内外的年味儿越来越浓了,过去人们是怎么过年的?紫禁城里的清朝皇帝又有哪些丰富多彩又充满政治内涵的大年习俗?...[详细]

到2025年紫禁城开放面积将达85%

“考古不写报告,比盗墓还可恶。不仅因为考古是公费,盗墓是‘自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考古人会一层层剥离每一层历史信息,如果他们不将这些研究都写出来,那是不道...[详细]

明清紫禁城内如何度寒冬

现在正值寒冬时节,因为有暖气,使得室内温暖如春。不过,在很多年前的北京城,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暖气。明清时期,即便是皇帝生活的紫禁城,也只有一些重要宫殿才能安装“地...[详细]

紫禁城里没有厕所:妃子太后内急怎么办?...

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很多人可能都去过。我们现在去参观,半天赶下来那是走马观花,认真转一遍至少要一天。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可是,离奇的是,在这...[详细]

紫禁城角楼的传说

在紫禁城中,共有四城门,南面的午门,还有东华门,西华门和北面的神武门,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周围环绕着10多米高的城墙和...[详细]

尘封百年的谜团:揭紫禁城建造之谜...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详细]

跟着影视剧去旅行 京郊景点“卧虎藏龙”...

七夕刚刚离我们而去,但如果你想对你的她也说出《大话西游》那句“一万年”,不妨带着她来到近郊的张家口鸡鸣驿复刻经典;虽然《失恋33天》的王小贱和黄小仙都在三里屯...[详细]

如何让紫禁城保暖:万岁爷这样过冬

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有气象数据显示,明清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详细]

六百年谜团:是谁设计了紫禁城?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骆宾王寥寥几句诗,就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好奇表现出来了。今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立85周年的纪念...[详细]

皇城与紫禁城 皇城为什么西边大东边小...

 北京皇城是在元大都遗址上修建起来的。忽必烈进驻北京后建立新都,即元大都,元大都分三重,分别是大城、皇城和宫城。当时首先在全城确立中心点,定位大城城墙。元大都...[详细]

皇城与紫禁城 明清皇城西南为什么凹进一角...

与元朝皇城相比,明朝皇城的西南方凹进一角,不再是“城方如印”。明皇城虽然沿用了元朝的南北中轴线,却不再沿用旧的东西中轴线,明朝时,北京大城北城墙比元大都时南移了...[详细]

现在紫禁城的城墙城门还剩有哪些是明清时期建筑...

从1420年到1911年,皇城里的紫禁城明清两朝共有二十四代皇帝居住,统治着国家政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冯玉祥后来把溥仪赶出了故宫,皇城才彻底没...[详细]

紫禁城的“阿哥所”在哪里

如今人们游览紫禁城,大多从天安门、午门进,神武门出,只游览内廷前朝、后宫以及东西六宫,而很少有游览外朝东路的。也就是说,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皇帝举行登基、朝会、寿...[详细]

毛泽东曾三次登紫禁城城墙

1928年,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曾提出“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的议案,说:“皇宫不过是天字第一号逆产就是了,逆产应当拍卖。”此提案在中央政治会议...[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