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京的旗营及各旗在京城各门的布防
![清朝北京的旗营及各旗在京城各门的布防[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2/0303/20120303122207673.jpg)
![清朝北京的旗营及各旗在京城各门的布防[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2/0303/20120303122222456.jpg)
![清朝北京的旗营及各旗在京城各门的布防[墙根网]](http://img.qianggen.net/uploadfile/2012/0303/20120303122242767.jpg)
北京城北至今还保留着蓝旗营、火器营、西三旗等这样的地名。“营”顾名思义就是指过去驻军的营房地。旗营制度至辛亥革命,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国家的重要军事支柱。
顺治年间,北京八旗设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分别统辖骁骑、护军、亲军、前锋和步兵。后又设火器营、健锐营、内府三旗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以及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三旗虎枪营,等等。前锋、护军、骁骑、亲军、步兵,皆从八旗佐领下佥选,各朝人数时有变化.
“旗”最早起源于女真人以血缘为基础的集体狩猎活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颜色旗帜划分来实施管辖: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起初只设有黄、白、红、蓝四旗,旗子“整色”或“纯色”,后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在整色旗之外镶上不同的颜色,统称八旗。故满族人亦称自己为旗人。
八旗当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辖掌管;其余的五旗,则分由亲王贝勒统辖,称做下五旗。在这里“正”字应读为“整”音,当“整个”、“全部”讲。“镶”意思是在原纯颜色的周围再用别的颜色镶边,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正四旗与镶四旗中的图案也有很大的区别。正四旗中龙的图案龙首向右,而镶四旗的图案龙首向左。正四旗图案的龙腹内飘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腹内只有三朵祥云。旗子颜色: 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族八旗的主力则按旗驻扎在城内外,称之为“禁旅八旗”。当时朝廷认为最大威胁来自北方,因此北面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正黄、镶黄两旗驻防,其余的城门,则由剩下的六旗兵将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别把守。
北部郊外也部署了相当的兵力,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北京的北面多有以“旗”、“营”为名的地名。当年,德胜门外的这一带,是皇家直系正黄旗营所在地,据说乾隆爷特赐名:“太平营”,只要这里平安,大清的江山就能稳坐。解放以后被改名为北太平庄。
各旗在京城各门的布防:
北方:正黄、镶黄二旗,驻防德胜门、安定门
东方:正白、镶白二旗,驻防东直门、朝阳门
西方:正红、镶红二旗,驻防西直门、阜成门
南方:正蓝、镶蓝二旗,驻防崇文门、宣武门
实际按照五行布置:
黄旗――黄为土――土克水――水――北为水――驻防北二门;
白旗――白为金――金克木――木――东为木――驻防东二门;
红旗――红为火――火克金――金――西为金――驻防西二门;
蓝旗――蓝为水――水克火――火――南为火――驻防南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