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盏电灯亮在哪里?
首盏私人电灯
亮在菊儿胡同
随着西苑、颐和园、紫禁城等皇家园林相继启用电灯照明设备,民用电灯照明的发展也进入了萌芽期。1899年,德国西门子贸易公司率先在东交民巷建立了第一家商用电气灯公司,开始向附近的领事馆、银行和洋行提供照明电力,几年后,照明的范围扩大到东长安街、崇文门大街、东单等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商联营的华商电力公司在正阳门内的顺城街成立,为官府、街道、商店的8000余盏电灯供电,从此实现了城市大规模路灯照明。1921年,华商电力公司的石景山电厂2兆瓦汽轮发电机安装完毕,成为当时华北最大的发电厂。到1938年,京城电路灯数量达到了1.3675万盏。
据史料记载,京城最早安装电灯的私人用户是安定门内菊儿胡同的怀塔布,其人在戊戌变法后曾任左都御史兼内务府大臣。随后,东厂胡同荣禄名下的宅院也装上了电灯。1909年,已经有600多户官员的住宅用上了电灯。随后几年,京城的富户人家都用上了电灯。
虽然电灯在晚清末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初期供电设施、电价等原因并未彻底改变市民的生活。据相关资料统计,到1945年前后,北平市民的住房通电率不足30%。
供电稳定性的欠缺是电灯迟迟无法进入平民宅院的主要原因。“惟工程现状,殊欠整理,各处电压不足,灯光暗淡,有碍公用。”解放前,市民甚至将华商电力公司称为“黑暗公司”,意为即使安装了电灯仍然要常备蜡烛应急。
电价过高是制约民用照明的另一原因。除使馆区归属东交民巷的电气灯公司经营外,清政府将市场供电份额全部划归官商联营的华商电力公司,致使随意操纵电价。1929年,在市民呼吁下,北平市政府就曾勒令电灯公司减价。抗战前的电价每度2.2角,到1947年,电价随物价飞涨到每度41000元,这一时期,安装了电灯的市民家庭也不得不选择停用电灯,重点煤油灯。(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