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铁门胡同

2010年05月18日

    提起铁门胡同,老北京绝不会陌生,自明清就存在,在清乾隆时期出版的京师街巷图中就清楚地标示着在菜市口东侧路北第一条南北走向、略向东偏斜,不太长的一条胡同——这就是铁门胡同。

    说它知名,自然有多种缘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听老人讲,最有名的当属铁门酱菜,很多人就好吃这口,有的人放着家门口的酱菜不买,宁愿跑上十里八里特意到铁门来买酱菜。从我记事起,酱菜店虽已不卖酱菜了,但它的知名度却早已名扬在外了。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此胡同出生,在这儿长大,又一直生活在这里,一直到2005年拆迁,在这里居住生活了四十多年,对这里的小巷,居住的院落、老宅,深浅不平的过道、斑驳退色的大门、风化老砖的墙面都太熟悉不过了,充满了留恋。

    儿时的记忆中铁门胡同还是土路,胡同南头几十米靠近骡马市大街部分略窄,向北较宽一直通到西草厂,相邻的小胡同还有棉花五条、小巷、宏业里、铁门坎等。最大的院落当属17号大院,就是现在的河东宾馆所在地,当时院内像个大操场,开进十几辆解放牌卡车不在话下,过去粮店在这儿卖过白薯,挖防空洞时为烧砖还砌了一个大砖窑。

    铁门胡同南口有饭馆,南部有粮店、金糕厂、菜站、副食店,中有铁门小学分校、水暖器材厂、北京印刷四厂,北有手扶拖拉机厂。我家就住在胡同的中段,出门有三棵老槐树,槐树下靠近宏业里胡同口处有一公用水龙头。夏天很多人在此乘凉。当时并不是每个院内都有自来水,但我们院有,邻院的住户不少都到我们院来担水。

    我们这个院并不大,南屋住着张大妈和她的女儿、女婿,女儿、女婿都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女婿姓黄,长得高大英俊潇洒,对人很好,又很有才气,会摄影、会攒收音机……西屋是祖孙三代一大家子人,有老奶奶和一对在商业战线上工作的夫妇及四个孩子。记忆中这家一进门转身墙上有一个小支架,上面放置着一台日本产的木壳的老式收音机,印象最深的是电台里经常听到钱浩梁教唱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他唱一句,后面三四个人跟着唱一句,逐段逐句,反复教唱,直到把整段唱段都教唱完;我们北屋西侧住着一位北京京剧院的琴师,有时候就在家中排练。

    我们几家人共同生活在这个院子里好多年,相处得很好,尤其是南屋的张大妈,人很善良,对人很好。记得那时夏天过端午节包粽子,张大妈包的粽子是既快又好看。当时我母亲还不会包粽子,张大妈就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地做示范,直到教会为止。那时,院里的人们对谁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只要提出来,大家都会伸出援手的。

    铁门胡同南口有一小饭馆,听老人说过去是个叫“吉庆街”的老字号,卖煤油的,后来改为饭馆,再后来叫“浦江春面馆”,它做的刀削面和小笼包,风味独特,还兼卖各种散装白酒、啤酒,各种下酒小菜,颇受大家欢迎,一天到晚,生意兴隆,到里边吃饭经常是找不着座位。

    粮店的斜对面有一栋二层小灰砖楼,一层一进门,在那儿有位热情和善的大妈,记得花上几分钱就能看上一晚上的电视节目。

推荐阅读

铁门胡同因酱菜名扬在外

提起铁门胡同,老北京绝不会陌生,自明清就存在,在清乾隆时期出版的京师街巷图中就清楚地标示着在菜市口东侧路北第一条南北走向、略向东偏斜,不太长的一条胡同——这就...[详细]

铁门胡同:书声不敌市声喧

 铁门胡同是城南一条不被人重视却是非常值得一走的老胡同。在明代,铁门胡同一带是养虎训熊喂鹰之地,其附近遂有了虎坊桥、喂鹰胡同(今未缨胡同)等地名。清人《箕城杂...[详细]

铁门胡同

提起铁门胡同,老北京绝不会陌生,自明清就存在,在清乾隆时期出版的京师街巷图中就清楚地标示着在菜市口东侧路北第一条南北走向、略向东偏斜,不太长的一条胡同——这...[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