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布票的故事

2012年02月29日

布票的故事[墙根网]

    十一假期闲来无事,叫着儿子一起收拾他屋里的书柜,很长时间没帮他收拾屋子了,各种书籍扔得到处都是,正好利用长假整理,我们一边归类,一边整理。“妈,您怎么把邮票也放我这儿了”?我看了一眼:那不是邮票是布票。布票是干什么用的,我说买布做衣裳用的,“买布还要布票?不会吧,老妈”?儿子诧异的眼神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纺织品公司海淀批发部工作,最早不叫批发部,叫花纱布公司,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经营的品种以纯棉纱卡、花布为主。当时北京市纺织品公司在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62号,负责北京市各商业零售商场、供销合作社和代销点的纺织品批发业务,同时还具有一级站的收购和调拨业务,各区有三级批发站即批发部和远郊批发部,批发部基本上都在胡同里,如东城批发部在史家胡同,工业用布批发部在崇文区英子胡同里的镜子胡同,虽然深居小巷,但买卖却特别火,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时期嘛。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两广路的修建、高科技贸易区的兴起,大部分批发部都拆迁、合并或撤销,其部分职能也被产销替代,但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承担国计民生的大型商业批发公司,功不可没。

    我所在的海淀批发部坐落在海淀区老虎洞81号,就是现在的海龙大厦西侧,别看它不起眼儿,当时可是管着海淀区大小几十个商场的纺织品供应呢。工厂生产出来,由我们商业公司按照计划要求收购,按比例计划分配给各零售网点,有些紧俏货还要按照网点的大小、服务的范围、人员的稠密程度配给,例如白被里、大花哔叽、小花哔叽,床单布、花布等,有些也是相当抢手的。当年我到单位不久,领导分配我负责布票的兑换和管理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匮乏,为了保证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国家实行计划分配的经济运行机制,各种票证繁多,买东西不仅要钞票,还要有票证,如粮票、布票、针织票、油票、肉票、肥皂票等。1954年全国棉纱、棉布统购统销,供求关系紧张,9月份实行了凭“布票”限量供应棉布。这是工业消费品的第一种票证,当时,根据南北各地的气候不同,城镇大小不同,对于棉布的最低需求量不同,而制订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例如:北京市每人每年发放17尺3寸布票,也就是三个被里,后经过调整,才将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尺半,回民21尺。1983年11月23日我国商业部在报纸上宣布,从12月起,棉布不再收布票、敞开供应。从1954年开始实行布票,到1984年取消,其间整整使用了30年。商业部宣布停止使用布票后,1984年的布票已经印制完成,于是,这尚未打齿孔的布票就送到了纺织品公司,为了纪念我们共同经历的那段历史,公司将它做成了纪念册,买布凭票儿已经成为过去,而布票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永远留在心中。

    我们批发部负责管辖区域内各百货商场、供销社、代办点的布票回收和换零工作,商场销售中收回的布票都要交回花纱布公司,登记造册后统一送到指定地点销毁,并且要双人负责,实行监督,销毁时必须送到指定地点(保密厂),不能随便卖给废品回收站,海淀区指定造纸厂很远,我跟车去过两次,那时我们批发部只有一辆130,两辆三轮蹦蹦,销毁的布票点好数封在麻袋里,我坐在麻袋上,“蹦蹦车”冒着黑烟直往鼻子里灌,呛得我喘不过气来,郊区的小路颠簸得厉害,到了过泵的地方我已经晕了。布票销毁后,我们在造纸厂买一些优惠的卫生纸,也算是单位的一点小福利吧。 

    我们批发部门口有一办公室,一是负责兑换外地布票,二是负责机关用布的租赁业务。有一次,领导安排我去前台换布票,就是出差或家有临时户口的人,派出所开具证明,可以将外地布票换为北京市布票,才能在北京购买棉布、纯棉针织品,我的任务是审核证明,按证明上标明的数量兑换等值的北京布票,因为布票紧张,谁都想多换一点儿,好多买点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就跟工作人员对付,说好话。我当时不懂得布票的珍贵,也不懂得应该服务客户,因为那时候我们是有权力的,很简单就是按规定办,我那时候年轻,没什么耐心,一位中年妇女的介绍信上批的是4尺,她当时递给我的是4尺3寸,小心翼翼地说:我这有4尺多一点,你就都给我换了吧,要不然剩3寸,我也不能再开一次证明了。我翻了她一眼:不行。把介绍信留下,把换好的4尺北京市布票连同3寸外地布票一块儿扔给了她,中年妇女拿着3寸布票嘟囔着:真死性,就差这么一点。我一听这话,火一下子就冒上来了:说不行就不行,你说也没用。中年妇女也不示弱:可有点权了,真了不得,懂不懂为人民服务?我俩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让谁,直到领导派人把我替换下来。领导批评我,我不服气,认为我是按规定办,证明上写多少就应该换多少,我没错。委屈的我坐在业务室整整哭了一上午。

    见我的倔劲儿来了,领导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耐心给我解释,即使不能办也应该好好说,慢慢给顾客解释,怎么能跟人犯态度?你知道3寸布票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就是一件汗衫呀!从那以后我才懂得布票对老百姓来讲是多么重要。管布票的几年里,我还真得到过实惠呢。因为布票一年一发,每年三月底作废,很多人都害怕好不容易攒的布票废了,就托人把旧布票换成新的,防备有大用项,比如结婚、生孩子什么的,我家楼下有个副食店,羊肉组的小青是我同学,听说我管布票,就托我想办法帮她换,她呢帮我买羊肉,因为羊肉是供应清真回民的,回民买肉要拿副食本,而我这个汉民却能享受特殊待遇,这还托了布票的福。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懂得那时候托人找路子购买日用品的艰难,但在当时确实如此。那时候,你再有钱,没用,买不到东西。那时候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件衣服老大先穿,小了给老二,再改改给老三,有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家都是妈妈给做衣服,能买得起的不多,妈妈们到商店总是掂量来掂量去,要挑收布票少的。府绸这类的布因为密实,1尺收1尺,一般的花布有1尺收7寸的,有收6寸、5寸的,我记得最划算的就是1尺收3寸的了,但那种布非常稀薄,一下水就会抽,人造棉不收布票,却不如棉布结实,而且价格贵一些,妈妈们是算得清账的。我在家中是老大,穿新衣服的机会最多,直到现在,妹妹们还耿耿于怀,那个年代家家都是如此。买一条毛料裤子还要收半尺兜布的布票呢,即使是机关事业单位用的红帐子、台布等,也需要到批发部租赁,手续相当复杂的,要单位证明,写清楚干什么用,用多少,用多长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退还。实在旧的不能租用了,单位领导才能批准核销。机关用布的审批就更严格了,单位食堂购买蒸馒头用的屉布,单位要写证明,说明单位有多少人吃饭,笼屉多大等。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北京特别闷热,有一个出差来北京办事的男同志,一大早就来到单位门口,因为没多带衣服,身上穿的背心破了,他想总不能穿着破背心到单位办事吧,想在北京买个新的,但按规定没有证明、介绍信就不能办,这位男同志好话说了一车,从早上磨到了中午,愣是没办成,到底穿着破背心气哼哼地走了。

    去年五一,我们老同事聚会,谈起往事,大家感慨万千,“不瞒你们说,前两天我总算把家里的布料处理完了!”据我所知,公司几乎每个职工家中都存着好多布料,因为我们都穷怕了,看见好看的花布就想买,看见质地好的料子就想存,结果家里都成纺织品仓库了,呢绒、丝绸、棉布样样都有。直到现在我还存着一块纯棉双面绒,原打算做睡衣睡裤,可是一直没舍得,结果就成了纪念品。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成为发展的主流,商品极其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各种票证的取消、部分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退出,给活跃的市场提供了空前的竞争机遇,纺织品公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布票的取消,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取消统购统销,价格放开,经营权限放开,人们再也不用为买不到东西而发愁了。1993年底,红都时装公司、北京市纺织品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公司合并成立了北京红都集团公司,不仅经营纺织品、劳保用品,还有服装、宾馆写字楼和餐饮、综合市场等,现在经营的面料不仅是国产优质名牌,还有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的高级进口面料。如今集团公司通过不断的调整改革,步入了新的发展态势,拥有“红都”、“蓝天”、“华表”、“双顺”、“造寸”众多有着50多年到上百年历史的知名服装品牌。在北京建设时装之都,发展奥运经济之机,红都人以企业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承着老品牌优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经历都已经成为过去,过去留给我们的不是汽车、洋房和钞票,但是我们却非常满足,为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而感动;无论你我,无论今天明天,那都是一种财富。(北京红都集团公司 范鲜丽)


推荐阅读

大将军、二将军的传说

 北京西山,离着浑河不远,有一个山环,山环里外,一到春天,便开满了象黄星星一样的迎春花。山口外面直立着一块大青石,远瞧就象一个高大的汉子,在那里站着,人们叫它大将军。...[详细]

天下第一家

一天,早朝已退,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銮殿不走。乾隆皇帝问他:“你不随众人退朝,莫非有什么要紧事吗?”和珅说:“启禀万岁,我近日听说,刘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详细]

北京石兽的故事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但在战火纷飞的近现代中国,时局动荡,十年浩劫,将大部分珍贵文物损毁、破坏,现今世人看到的,早已是十去其八九。看腻歪了大修过的故宫北海长城,那些...[详细]

毛泽东让李德生调兵京郊防林彪

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做出部署,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详细]

揭秘朱棣迁都北京真相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建文旧臣并不拥护他,为保住皇位,他残酷地杀戮了齐泰、黄子澄、铁铉、方孝儒等。永乐皇帝感到,南方的读书人与他势不...[详细]

《红灯记》听父辈们怀旧

 京剧《红灯记》原名《革命自有后来人》,看过电影版泛黄的旧影像,也看过北京京剧院新排的版本,1月31日晚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优秀青年演员李阳鸣饰演李玉和的《红...[详细]

我的一中

 北京有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前身是八旗官学,始建于清朝,它按顺序排名北京市所有中学的首位,它曾经拥有老舍、刘白羽等校友,它就是我学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北京一中。...[详细]

当年的北京公安学校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详细]

恢复军衔制度始末:邓小平裁定最高设到上将...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几天,全军各大单位相继举行授衔仪式,1452人被授...[详细]

宫廷揭秘:宫女怀春龙床争宠的惊人手段...

宫女,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宫女,大多来源于女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此后,历代宫女中,有一部分开始从民间“选美”、“采女”中选出。“选美”就像古代的科...[详细]

翁同龢是被谁赶走的?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朝中帝党之领袖,也是光绪变法维新的主要支持者。然而就在变法开始时,《明定国是》诏颁布的第五天,翁同龢突然被罢职了。一些史料将他被逐的原...[详细]

孙中山先生的三次北京之行

 3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纪念日。孙中山生前曾有三次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京之行,其生命的终点也定格在了北京——从1924年12月1日到...[详细]

玉杯“一捧雪”的传说

明史》和《张汉儒疏稿》记载,“一捧雪”为明代著名玉杯,为不让当时的权臣严嵩将玉杯据为己有,“一捧雪”的收藏者莫怀古弃官改姓隐居他乡,随后,“一捧雪”在嘉靖年间失...[详细]

为听戏落狱丢乌纱

故事发生在清朝时的北京城里。 查嗣琏是清初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写景意境壮阔,写时事慷慨愤激,写民间疾苦则情真意切,是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有人赞他:...[详细]

清太监自述阉割屈辱史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太监、姨太太、鸦片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这自然是反语了。既然是国粹,当然是源远流长,盖有年矣的了。单说太监这种畸形的怪物,伴随着宫廷而诞生...[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