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毛泽东与豆腐池胡同的缘分

2012年03月11日

  北京有个美丽的什刹海。在什刹海的东北边,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钟鼓楼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在元、明、清时代,是都城的报时中心,“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晨鼓暮钟,岁月悠悠。

  钟楼的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叫豆腐池胡同。据说早年间,有一个姓陈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兴隆。于是,大伙儿口口相传,就把他做豆腐的胡同叫做豆腐陈胡同。叫着叫着就叫白了,“豆腐陈”就成了“豆腐池”。到清朝乾隆年间,豆腐池胡同已经上了官方的地图。

毛泽东与豆腐池胡同的缘分
豆腐池胡同15号2

  豆腐池胡同的历史一直很平淡。但是,到了20世纪初叶,豆腐池胡同9号(现15号)迎来了一位大学问家--杨昌济。豆腐池胡同的历史写上了动人的一笔。

  1918年6月,正是北京的夏季,豆腐池胡同被浓密的槐树遮掩着,显得斑驳凉爽。只见一个学者模样的中年人,带着太太和一双儿女,在豆腐池胡同9号院门前停下来。这位中年学者,就是杨昌济。

  现如今的人,可能不知道杨昌济是何许人也?在当年,杨昌济可是学界名人。他是湖南长沙县人,因为杨家世居板仓,人称“板仓杨”。板仓杨家,可谓书香门第、诗书世家。

  秉承家风,杨昌济7岁进书馆学习。1889年,他参加长沙县试,一举中了“秀才”,迈出了求取功名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看破了科举功名的虚伪和无用,从此无心功名。1903年,他告别故土,赴日本求学。为了表示自己身在东瀛、心怀中华,行前改名“怀中”。后来,杨昌济又进入苏格兰的勒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勒伯丁大学期间,他结识一位名叫章士钊的中国留学生。而章士钊就是杨昌济来京任教的牵线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杨昌济既有东洋求学的经历,又有西洋深造的背景,学成回国后,各方面的邀请纷至沓来。可是,他觉得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就选择了教师职业,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任教。

  1917年章士钊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后,想到了好友杨昌济,便向校长蔡元培推荐了杨昌济。主张兼容并蓄办学方针的蔡元培,听了章士钊的介绍,就以校长名义,给杨昌济寄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的聘书。

  就这样,岳麓山下的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和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走进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胡同。

  豆腐池胡同9号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子全长30余米,宽12米。里院北房住家属;外院北房的东边,杨先生自己住,西边是女儿杨开慧的住房;南倒座两明一暗,西侧2间为会客室,东侧的一间用来招待客人。大门开在东南角,杨昌济在院门上挂起了“板仓杨寓”的铜牌。

  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后,觉得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很好。他想起了远在湖南的得意弟子毛泽东、蔡和森。

  在第一师范教书期间,杨昌济就注意到了一个叫毛泽东的穷学生。他在1915年4月的日记中写到: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大学问家杨昌济,对农家学子毛泽东,十分看重。以后,师生二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对杨昌济也十分敬重: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1918年6月下旬,杨昌济写信给毛泽东、蔡和森,希望他们到北京来,然后去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

  接到老师的来信,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前往北京。8月间,蔡和森从北京来了好几封信,希望毛泽东速来北京,并强调这是杨先生的意思。杨昌济确实牵挂着毛泽东的前程,希望毛泽东早日来京。

  8月15日,毛泽东向朋友借了钱,同罗学瓒、萧子升、张昆弟、罗章龙、李维汉、陈赞周等一行25人北上。18日来到北京。

毛泽东与豆腐池胡同的缘分
青年毛泽东

  第二天,毛泽东瘦高的身影出现在古老的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希望毛泽东要么到法国去,要么就留在北京大学读几年书,并挽留毛泽东、蔡和森就住在这里。于是,二人暂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幽深的胡同、古老的宫墙、秀丽的后海、飞翔的鸽子,古都的一切都让毛泽东感到新奇和兴奋。但让他更加兴奋的,是又见到了“霞姑”。

  “霞姑”就是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毛泽东刚进一师读书时,杨开慧只是个14岁的小姑娘,如今已出落成18岁的大姑娘了。

  父亲期望杨开慧的生命如灿烂的朝霞,就给他起号霞,字云锦。少女时代的杨开慧,娴静端庄,聪明好学。由于毛泽东经常到家里,向父亲请教问题。慢慢地,她注意到了这个高个子男生。毛泽东和大家欢快热烈的谈话,常常使她放下手中的功课,静静地旁听。

  杨开慧这次随父亲也来到了北京,在家里自修,跟爸爸学习国文和英文。

  此后,毛泽东等湖南青年常在星期天、节假日,聚在豆腐池胡同“板仓杨寓”,和杨先生共叙天下大事,探寻救国的真理。

  当年“板仓杨寓”的中院,刚栽下一棵小枣树。杨先生和女儿开慧常为小树培土、施肥。毛泽东也帮着浇水、护理。小枣树一天一天长大,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他俩一起漫步在紫禁城外的筒子河畔,游览风景如画的北海,欣赏湖畔的垂柳。一来二去,毛泽东和杨开慧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俩恋爱了。豆腐池胡同,留下了他俩多少成双成对的脚印;巍峨的钟楼,见证了他俩心心相印的海誓山盟。

  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了许多的信,表示爱意。擅长填词的他,还写了一首《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阴,无奈披衣坐起薄寒中。”如果不是热恋中的男儿,是不会写出这样温柔缠绵的词句的。

  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展开活动。毛泽东等人就在当时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夹道7号(现吉安左巷8号),租了3间房,离开了豆腐池胡同“板仓杨寓”。

  豆腐池胡同“板仓杨寓”几位主人后边的故事,更是打动人心。

  1920年年底,杨昌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12月初,病情转重,便由西山医院转到北京德国医院治疗。杨昌济觉得将不久于人世,他想了却一桩心事,这就是把毛泽东、蔡和森推荐给当局,以便日后拯救多灾多难的国家。他强撑病体,给他的好朋友、当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写信,举荐毛、蔡二人:“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信写完了,杨昌济如释重负。临终前,杨昌济说道:“吾意正畅。” 1月17日,溘然长逝,终年49岁。

  杨昌济去世时,毛泽东因为开展“驱张运动”正在北京。身为半子的毛泽东,强忍哀伤,竭尽全力帮助料理老师的后事。1920年1月25日上午8时,杨昌济追悼大会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举行。2月中旬,杨昌济的灵柩在其夫人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等人的护送下,从北京启运,返归长沙板仓故里。

  1920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毛泽东任主事(也就是校长)的长沙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从此,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一同走上了革命道路。

  党史专家徐焰曾撰文介绍,1983年在修缮长沙板仓杨开慧住所时,在墙缝中发现了她1929年6月20日的手迹:

  “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命运,得到了一个爱人”。“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父母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

  同时发现的,还有一首题为《偶感》的小诗: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妻子对丈夫的爱恋、思念跃然纸上。杨开慧,不愧为毛泽东的“骄杨”。

  1930年11月4日,在长沙城外浏阳门外识字岭,杨开慧被国民党枪杀,时年29岁。

  杨先生走了,开慧也走了。从此以后,毛泽东把对老师、妻子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转嫁岳母、师母向振熙老太太身上。解放后,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住在离豆腐池胡同不远中南海的毛泽东,就用自己的稿费按月给老人寄生活费。即使工作再忙,也要亲自过问这件事。有时发现秘书忘了寄钱,他便叮嘱补寄,一直赡养到老人去世。

  故事后面的故事更是故事。

  几十年过去了,豆腐池胡同9号变成了15号。巧的是,住在院子后院的主人也姓杨,不过与杨昌济没有任何关系。

  听说前院的枣树是杨昌济亲手种的,20世纪60年代,据说院子的主人还特意把摘下来的枣子送进中南海,让毛主席尝一尝。

  21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午夜23时57分,沉寂了近百年的鼓楼大鼓再度被敲响。不知这鼓声能否穿越时空,能否将豆腐池胡同尘封的记忆唤醒。

推荐阅读

胡同那么多之豆腐池胡同

 豆腐池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宝钞胡同,西到旧鼓楼大街。明代时称为豆腐陈胡同,疑是陈姓做豆腐的住在这里。清乾隆十五(1750年)在京城全图中,“陈”讹传为“池”。...[详细]

毛泽东与豆腐池胡同的缘分

 钟楼的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叫豆腐池胡同。据说早年间,有一个姓陈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兴隆。于是,大伙儿口口相传,就把他做豆腐的胡同叫做豆腐陈胡同。叫...[详细]

豆腐池胡同

 早年间,有一个姓陈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兴隆。于是,大伙儿口口相传,就把他做豆腐的胡同叫做豆腐陈胡同。叫着叫着,“豆腐陈”就成了“豆腐池”。1918年8月19日,...[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