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水桶水缸水龙头

2012-08-16 10:48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晚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京城里已看不到水井,卖水的“井窝子”也就荡然无存,更没见过老辈儿人所说的推着水车满街送水售卖的“水三儿”,多见的却是大街小巷里被百姓们称为“水管子”的公用水龙头。

  这种水管子挺粗,龙头上的阀门很大,一拧龙头出水快水量大。那个年月,胡同居住的百姓吃水用水全凭街巷里这种公用的水管子,而扁担、水桶、水缸也是每家每户生活的必备之物,须臾不能缺少。

  公用水管子地点的设置,大部分选择在街头巷尾、胡同深处。为了汲水方便,一个公用水管子,负责附近直径半公里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京城里百姓们靠胡同里公用水管子吃水的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才逐渐结束。随着水管子进宅入院,胡同的公用水管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用水管子设在街头巷尾的日子里,在它的周围无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街边风景。夏日里的清晨或傍晚,胡同里的水管子前就排起了长龙,扁担撞击水桶声儿、铁钩碰铁链哗啦的响声儿、水管子里的水流入水桶溅起的水花声儿、妇女们洗衣洗菜张家长李家短的窃窃私语声儿、孩子们跑来跑去嬉笑打闹声儿、人们相互问好打招呼声儿,汇成了一首胡同交响曲。

  冬日,寒风凛冽、夜深人静之时,忙碌了一天的公用水管子也要歇息入睡了。此时,负责看护水管子的老人,小心翼翼地踏着地上的冰凌,在荧荧的手电光下,打开水管子旁边的水表井盖,将水管子内的余水放尽,以免水管被冻坏、冻裂,影响居民第二天的使用,这个过程叫做“回水”。

  那时,为了避免水的浪费,各个居委会都在自己所辖的公用水管子龙头阀门处,焊制个长方形的铁箱子,箱子的顶部对着阀门的位置开个长约五厘米、宽约一厘米的长孔,然后给每家配把钥匙。

  打水时,将铁钥匙伸进铁箱的长孔,利用铁钥匙的两齿旋转,扭动阀门,水管中就流出了清冽甘甜的自来水,没有铁钥匙无论如何也是打不开水龙头的。

  水缸也是当时每个家庭生活必备的大件器物。水缸的形状是口大底小,里外挂有酱黑色泛着乌亮光泽的釉面层。戳在屋角儿,像个裸露着厚重肚皮敦敦实实的将军。当时每家每户的水缸也大小不一,视人口数量所需用水的多少来决定它的高矮胖瘦。

  水缸还能起到天气预报的作用。每遇乌云密布的阴天,水缸外壁就会冒出许多“汗珠”,这是下雨的前兆。“汗珠”越多越密,预示着一场特大暴风雨即将来临,胡同中的人们就会做好防风防雨的准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老百姓的偏方儿,有它的道理。

  扁担和水桶也是胡同中每个家庭的重要生活工具,它们像一对孪生的姐妹,谁也离不开谁。扁担多是木制的,但也有的家庭使用的是竹制的。水桶有黑、白两种铁皮制作的,高五十厘米、直径三十厘米左右。当然,还有各家自制的,大小、形状就多种多样了。

  到公用水管子挑水,成为当时每个家庭大一点儿孩子们每天必练的“功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最初挑水时,人矮桶高,大人们把扁担钩子与铁链反向缠绕两圈,使扁担钩子变短,以免水桶碰到地面。

  扁担上肩时,常常是中心和劲头掌握不好,不是打了“天秤”,就是扁担在肩膀上左右打晃,使两只水桶左右乱摆,挑着水行走时,脚下无跟,像踩云驾雾,颤颤巍巍,不堪重负,弄不好就是水洒桶翻,不留意还会磕了脚后跟儿。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不少孩子就能熟练地用扁担两头的铁钩挂好两个水桶,半蹲躬身将扁担上肩,左右两手分别紧握挂桶的铁钩,挺直腰板大步流星。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富有弹性的扁担平衡在她们的肩上,上下忽忽悠悠,一闪一闪的像跳起韵律节奏明快的舞蹈。两只水桶把她们的扁担压成弧形,溢出的水顺着桶壁流下,点点滴在回家的路上。胡同中的孩子们经过不长时间的锻炼,很快就行走如飞了。那种生活的历练,也是少有像今天小胖墩多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用个水挺费劲,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自得其乐。那时,我家因居住的院落有水管子,从没有到街上的公用水管子挑过水,可我却羡慕那些院子里没有水管子的小伙伴们,他们可以挑着水桶挤在公用水管子的边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嬉笑声伴着水流从粗大的水管子里哗哗流进桶里。看着常到公用水管子挑水的伙伴们,由不熟识到熟识,由陌生到亲热。为了那份亲近,为了那份热闹,为了那点快乐,我常心甘情愿地去帮小伙伴们挑水。

  如今,人们到街头公用水管子挑水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水管子早已进宅入户,扁担、水桶不见了踪影,水缸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可那一幕幕在公用水管子前担水回家的胡同风景,仍留在记忆里--现在,便捷的用水环境得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

推荐阅读

北京民俗专家:立春后才是马年 初四出生也属蛇...

立春当天开始才是马年?日前,有网友发帖提醒,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四还是蛇年,这几天出生的宝宝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属蛇而非属马,大年初五,也就是立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马年。...[详细]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有吃猪头肉的说法,猪头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如今北京就有一道名菜叫“扒猪脸”应喝...[详细]

北京记忆 元旦

 元旦作为一年开始之日,我国历代并不一致。夏代,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殷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月初一。到汉代,又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以后历代相沿未改。直到...[详细]

走进老舍笔下的春节

一说到北京,总会想起老舍,想起他笔下活灵活现的北京人。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记忆。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北京老舍纪念馆从2010年十二月二十三至2011年...[详细]

打冰盏儿与酸梅汤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   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详细]

昔日老北京“摆小摊儿的”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胡同里不仅延续着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吆喝声,而且老北京摆摊卖货的也继续经营,共同延续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所谓“摆小摊儿”的,即指摆摊...[详细]

猜灯谜与吃元宵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详细]

放寒假卖春联

 倒数上去六十多年,腊月23日祭灶的前一周,北平城在万物萧条中,微微显出一点节日气氛。这不是指商家吹吹打打接连的疯狂大甩卖,不是指拍卖行也吹吹打打一个一个开张“...[详细]

花灯 走马灯 气死风

 正月十五闹花灯,讲究的是一个“闹”字--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详细]

“破五”煮饽饽

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详细]

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年禧歌谣中还有“正月初二,回娘家”一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请的财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赵公明元帅?还有的...[详细]

老北京的冰核和刨冰

 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咕咕

 泥咕咕是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详细]

老北京的果子干

  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哨

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老北京泥哨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详细]

分类阅读:
北京民俗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