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北京记忆 元旦

2012-08-16 11:12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CN

  元旦作为一年开始之日,我国历代并不一致。夏代,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殷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月初一。到汉代,又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以后历代相沿未改。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才改用公历,把1月1日称为 “元旦”、“新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使用 “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 “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 “元旦”。

  民国时期老北京的元旦节,除了伪政府机关、学校要放一天假外,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盼头。那时期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街上商铺的减价闹,商铺这一天都要在门口用木牌写出告示:“庆元旦、大甩卖”,“买一送一”或“打几折”等,小广播器里也不断推销商品,真是“赔本带吆喝”;更有宣传大减价的汽车插着彩旗、铜管鼓乐高奏着流行歌曲从大街上开过,一些摩登女郎娇滴滴地边喊边撒着减价产品的彩色传单,在街节头巷尾嚣张一时,真是热闹非凡。而与此对照的则是那些无衣无食的乞丐和为生存而排队抢购轮番涨价的棒子面的平民百姓,情景凄惨。

  那时四合院里老百姓家中没有挂历,墙上都挂 “月份牌”,即将整本的365天的日历,钉在用硬纸板或薄铁皮制成的牌上,牌上一般都印着大美女吸着什么牌的香烟,或胖小子抱个大鲤鱼等广告,这种“月份牌”有些家庭一挂就是好多年,只是在每年元旦时换上新的整本日历。那时,每家的老人们还要在元旦前购买一本新皇历,以供平时翻阅使用。皇历约有八寸长、四寸宽,装订成一本书,皇历的第一页都印着一幅流年图,也就是一幅写有八卦、代表八个方位的像罗盘似的图,那图只有通晓周易的人才能看得懂。历书中以农历为主,印有农历、阳历对照的日期、二十四个节气说明、三九歌谣以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图文并茂,虽有些迷信的东西,但也有些实用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普通百姓的节日生活,除规定每年1月1日元旦节各机关院校的职工、学生必须休假一天,不能休假的在岗职工要调休或支付给双倍的加班津贴外,在政治思想方面,元旦这一天《人民日报》必发表重要社论,提前几天还要由新华社公布一个节日的标语口号,天安门城楼上这一天要悬挂起八个大红宫灯和多面红旗,各街道胡同的家属委员会要通知各个宅门、四合院、店铺从一早起就挂上国旗,并用彩纸写些标语口号,张贴在胡同的灰墙上。

  一些临街的机关、学校、店铺这一天都要用木料红布搭建个彩门,门的横幅上常书写的是 “欢度元旦”或“庆祝元旦节”,两侧的门框上常书写的是最新的标语口号,或者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条幅。有些大机关、大商场还会用巨大的红布条幅,书写上欢庆一类的宣传语,高高悬挂在楼体外墙的上端。夜晚时彩门和红色条幅上还都接拉上一串串的小彩色电灯,在黑夜里一闪一闪非常晶亮好看。这就是几十年前欢庆元旦节时社会风俗一景。

  北京老百姓度元旦节的民情,回忆起来也颇有风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团组织教育下,机关职工、科技工作者、工厂工人、店员们的思想觉悟都很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为了完成科技攻关项目,大家都能大公无私、克服困难、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有时连节假日也不愿休息。所以那时元旦节常有很多人坚守岗位,忘我工作而不休假。而党和各级领导则非常关心大家的节日生活,职工食堂、学校食堂在节前都要调剂些好的饭菜或进行一次会餐。工会或行政机构要发放些福利用品、发给每人一张电影票或自行举办一次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那时的电影票、晚会票不但丰富了职工的文娱生活,而且成为年轻男女谈情说爱初次见面的桥梁。

  提起看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在各区、县街道新建和修复了很多影院,如首都(原名新新)、新中国、大观楼、青年宫、儿童影院等,仅花儿市大街,新建了花市、大众两座影院。这些影院自1949年开始,就经常放映北京、上海、长春、八一各电影制片厂出品或翻译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外影片。

  那时家庭中没有电视、电脑、光盘等现代文娱设备,看电影就是人们最大的娱乐生活和最爱的享乐。影院每到年节都及时放映最新最好的国产故事片,记得那时正是我的少年时期,对电影很着迷,常去各影院追着看最新的佳片,像《钢铁战士》、《八女投江》、《革命家庭》等影片都给我留下启蒙的革命思想,后来我还迷上了日本、朝鲜、南斯拉夫等国的优秀影片。

  那时在元旦节等节假日电影票非常不好买,影院要在早晨及深夜加演几场,记得有一年元旦前的夜晚十二点多钟,只是为了一场普普通通的电影,我和家人一起到花市影院高兴地观看,大家兴致勃勃,真似过年那样熬夜。如今身边有电脑、电视、家庭影院等众多现代设备的青年人,一定会笑话我们这些老年人那时的一片痴情。

  那时的元旦等节日,市政府也特别注意对节日商品的供应,商业部门一很早就筹划并从外地调运进京多种节日所需的主副食、蔬果、鱼肉等商品。为了保障供给,有些物品还实行了票证制度,每到元旦等节还特别向市民供应一些平日少见的商品,如按副食本每户供给带鱼、黑木耳、黄花、花椒、大料等。

  每到节日,街道副食店的商品也特别充足,生活必需品做到保障供应,家家户户都有份,皆大欢喜,欢度佳节。一般家庭在节前都去菜市场排队,把该买的买齐全,老人们、主妇们忙于制作节日佳肴,以迎接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辈元旦探亲,儿女们元旦节也准备了一些孝敬的礼品,如北京的二锅头酒或装满蛋糕、萨其马的点心盒,拎着礼物带着孩子奔往爸妈家去“拜年”。老人们每到元旦等节日就企盼着儿孙们的到来,常常用一桌三鲜馅水饺或红烧肉、四喜丸子、木须肉等佳肴来迎接聚餐。儿孙们大吃一通,老人们虽然累点但看着心里高兴,阖家一片喜洋洋的节日气象。


推荐阅读

北京民俗专家:立春后才是马年 初四出生也属蛇...

立春当天开始才是马年?日前,有网友发帖提醒,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四还是蛇年,这几天出生的宝宝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属蛇而非属马,大年初五,也就是立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马年。...[详细]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有吃猪头肉的说法,猪头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如今北京就有一道名菜叫“扒猪脸”应喝...[详细]

北京记忆 元旦

 元旦作为一年开始之日,我国历代并不一致。夏代,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殷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月初一。到汉代,又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以后历代相沿未改。直到...[详细]

走进老舍笔下的春节

一说到北京,总会想起老舍,想起他笔下活灵活现的北京人。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记忆。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北京老舍纪念馆从2010年十二月二十三至2011年...[详细]

打冰盏儿与酸梅汤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   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详细]

昔日老北京“摆小摊儿的”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胡同里不仅延续着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吆喝声,而且老北京摆摊卖货的也继续经营,共同延续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所谓“摆小摊儿”的,即指摆摊...[详细]

猜灯谜与吃元宵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详细]

放寒假卖春联

 倒数上去六十多年,腊月23日祭灶的前一周,北平城在万物萧条中,微微显出一点节日气氛。这不是指商家吹吹打打接连的疯狂大甩卖,不是指拍卖行也吹吹打打一个一个开张“...[详细]

花灯 走马灯 气死风

 正月十五闹花灯,讲究的是一个“闹”字--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详细]

“破五”煮饽饽

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详细]

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年禧歌谣中还有“正月初二,回娘家”一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请的财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赵公明元帅?还有的...[详细]

老北京的冰核和刨冰

 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咕咕

 泥咕咕是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详细]

老北京的果子干

  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哨

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老北京泥哨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详细]

分类阅读:
北京民俗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