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东四四条85号文化部大院儿的记忆

2012-08-16 10:50 作者:墙根网
文化部大院儿的记忆
文化部大院儿

文化部大院儿的记忆
大院儿古木

  东四四条85号,据说那是吴佩孚的财政总管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改做文化部宿舍。大院门口有两个鼓形的石墩,两扇木制的大门,厚重古朴,斑驳的油漆显示着岁月的沧桑,门上用篆书深深地刻着两行八个大字,直到以后离开时也没弄清写的是什么。沿着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一进大门是一个长长的过道,分别列着两排座椅,足足能坐上20多人,院里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猜谜语、讲故事。最有意思的是大家经常在这里扯着脖子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红珊瑚”,引来胡同里的人驻足观看。

  走过大门道,是一座标准的垂花门,木雕考究近似浮雕。全院共有大小十个院落,有游廊将其连接起来。与传统的几进院落不同,十个院落分布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遇有雨天,不论去哪个院落,只要沿着游廊前行,全身可不沾一滴雨水。“文革”中游廊被居民一段段堵起来,变为各家各户的小厨房,这个功能从此消失了。

  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捉迷藏了。在大院中奔跑、躲藏,时刻观察对方的动静。充分利用大院的建筑特点,来起到掩护自己,麻痹“敌人”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懂得欣赏大院的文化内涵。每逢夏夜,万籁俱静之时,朦胧的月色下,高大的屋宇,变成了黑色的剪影。微风吹过,树影婆娑,置身其间,遥想当年古人信步庭院,对月吟诵,自是别有一番情趣。不知不觉间,渐渐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那时候大院儿的住户大约分三部分:

  一部分是来自老区的,如延安抗大、鲁艺的。他们大多出身工农,但在革命队伍中接受了文化教育,并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们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言谈举止也中规中矩,而且还恪守着“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于是,大院里出现了操着山西、陕北、河北口音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的到文化部下属的工厂做工人,有的索性在家操持家务。如农村读物出版社副社长高野夫的妻子就来自农村,只有小学文化,但他们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高伯伯在外著书立说,妻子在家掌握财政大权,总理一切大、小事物。为了在计划外给女儿买一些零食,高伯伯常与女儿密谋策划如何从妻子那里要出一、两元钱,但却常常以失败告终。

  一次妻子回老家探亲,高家便乱了套,不仅一日三餐质量下降,甚至连高伯伯寸步不离的高度近视眼镜也不知放到了何处。高伯伯由衷地感慨道:“家不可一日无主(妇)啊!”

  第二部分是北京市城工部及其他白区的地下工作者,他们本身就是文化人,搞地下工作时的公开身份也是一些文职人员。这些人知识面宽,阅历丰富,很有些文人情趣。有一次,到教普司副司长王伯华叔叔家里去玩,时值天降大雨,王伯伯脱口而出,这才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王伯伯还爱以家庭琐事为题,挖掘其间的情趣,如以他的妻子马力阿姨为题,写的“马力二、三事”,其中就有“马力极大”、“马力摔镜子”等句子,语言诙谐幽默,读后令人捧腹不已。

  第三部分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年轻、热情,比起老干部们在政治上的谨言慎行,显得更坦率、更直接,敢于直言政治运动的利弊得失,是非曲直。

  受老北京文化影响,大院儿的邻里关系和大杂院一样,“近邻胜过远亲”。一家有事,八家支援,只不过稍稍带点职业色彩,至今回忆起来,仍感温馨、有趣。

推荐阅读

北京民俗专家:立春后才是马年 初四出生也属蛇...

立春当天开始才是马年?日前,有网友发帖提醒,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四还是蛇年,这几天出生的宝宝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属蛇而非属马,大年初五,也就是立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马年。...[详细]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有吃猪头肉的说法,猪头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如今北京就有一道名菜叫“扒猪脸”应喝...[详细]

北京记忆 元旦

 元旦作为一年开始之日,我国历代并不一致。夏代,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殷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月初一。到汉代,又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以后历代相沿未改。直到...[详细]

走进老舍笔下的春节

一说到北京,总会想起老舍,想起他笔下活灵活现的北京人。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记忆。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北京老舍纪念馆从2010年十二月二十三至2011年...[详细]

打冰盏儿与酸梅汤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   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详细]

昔日老北京“摆小摊儿的”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胡同里不仅延续着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吆喝声,而且老北京摆摊卖货的也继续经营,共同延续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所谓“摆小摊儿”的,即指摆摊...[详细]

猜灯谜与吃元宵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详细]

放寒假卖春联

 倒数上去六十多年,腊月23日祭灶的前一周,北平城在万物萧条中,微微显出一点节日气氛。这不是指商家吹吹打打接连的疯狂大甩卖,不是指拍卖行也吹吹打打一个一个开张“...[详细]

花灯 走马灯 气死风

 正月十五闹花灯,讲究的是一个“闹”字--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详细]

“破五”煮饽饽

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详细]

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年禧歌谣中还有“正月初二,回娘家”一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请的财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赵公明元帅?还有的...[详细]

老北京的冰核和刨冰

 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咕咕

 泥咕咕是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详细]

老北京的果子干

  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哨

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老北京泥哨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详细]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