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童年的金鱼池

2012-08-16 10:56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晚报

  金鱼池位于天坛公园北侧,始建于金代,是金、元、明、清、民国期间饲养金鱼的地方。据史书记载,金鱼池在明清时期是环境壮观秀丽、景色宜人,供达官贵人游玩的好去处。当年金鱼池占地几十亩,数十个鱼塘周围百姓都以养金鱼为生。

  记忆中的金鱼池,形状像个倒放的金元宝,水面比周围地势大约要低三四米,东岸上是牟家井胡同,龙须沟一巷、二巷,西岸上是粉厂胡同、苏家坡胡同、叠道子胡同。西岸离金鱼池水面坡度最大,当地俗称“西上坡”。

  南岸穿过一条东西方向的街巷就是天坛公园北门墙外的大马路,这条街从西面的天桥一直到东面的黄庄(天坛北门正对面),其实这条街巷下面就是当年著名的“龙须沟”,解放后被填埋建成了这条街巷。

  金鱼池的北岸是一个呈八字形状伸向水面的半岛,也只有北岸这个半岛有居民居住,其他东西南岸都没有住户。半岛上居住着20多户居民,它们是金鱼池正宗的原住居民。

  半岛八字形的最前端是一条很窄的南北方向的小路,东西分别有四排破旧的平房院落。半岛西面没有房屋,东面都是四处漏风的低矮破旧窝棚,居住的都是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商贩,有卖炸糕的徐家、烤白薯的赵家,还有打鼓的张家(收旧衣服的)等等。

  金鱼池北面与晓市大街相连处有个豁口,供半岛的居民出入,这个豁口当地人叫“金鱼池大门”,“大门”里面当地人俗称“池子里”。

  以大门为界,东北面是一排破烂的窝棚,西北面是一处非常清静的院落,与半岛破旧的窝棚形成鲜明的对照。小院被高大的国槐树环抱着,主人姓曾,当地人都称“曾四爷”。“曾四爷”是晚清时期的举人,解放后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参议室工作,在解放初期能坐小轿车的人,在金鱼池可算独一份。

  当年池子里居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整个池子里没有厕所和自来水,吃水上厕所都要到西晓市四十四号院门前水站(水龙头)挑水、上厕所。从“池子里”到水站往返距离最少也要六七百米。

  1952年,相关部门重新修缮金鱼池,四周都用花岗岩石头砌成护坡,护坡上铺上了水泥石板,还有上下三层一米多高的水泥护栏。

  改造后的金鱼池,景色宜人。一到春夏,围着金鱼池四周高大的垂杨柳树,树枝低垂到水面上,池水清澈见底,阵阵微风吹来,水面上翻起微微波浪,令人心旷神怡。

  那时,金鱼池西南角是一处白色木质房子,是管理人员办公和对外租船的地方。当时金鱼池可以划船,半岛的东侧水面上还种有大片的荷花,每当荷花盛开的时候,水面上一片片粉色荷花随着微风轻轻摇摆,小船荡漾其间,十分惬意。

  那时候上学没有现在压力这么大,一年四季玩的时间比较充足。春天,孩子们就用自制的弹弓打鸟、弹球、滚铁环、练摔跤;夏天,在金鱼池边上逮蝴蝶、逮老钢儿(蜻蜓)、上树粘“唧鸟儿”(蝉)。粘“唧鸟儿”的胶是用旧自行车里胎或橡皮筋放在旧铁盒里在火上熬成的,抹在竹竿头上就能粘“唧鸟儿”了;秋天,大家在金鱼池边逮蛐蛐儿。那时玩儿蛐蛐儿,不像现在的玩儿家那么讲究什么“澄浆罐”,我们就用家里的旧把儿缸、捡来的破罐头盒、破瓶子当蛐蛐儿罐,也编上名字,什么“金翅”、“黑头”、“铁弹子”等等;冬天,孩子们都在金鱼池里滑冰、放风筝。当时家里也买不起风筝,都是用旧报纸自己糊“屁帘儿”,也能放得高高的,玩得非常开心。滑冰用的冰车是用几块旧肥皂箱的木板钉在一起,捆上两根8号铁丝当冰刀,用家里生火的“火筷子”当滑冰的叉子,这自制的冰车照样能跑得飞快。小伙伴们每天都玩儿得满头大汗,开心极了。

  但是,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赶上自然灾害,加上又由于疏于管理,金鱼池遭到了严重破坏,护栏大面积倒塌,护坡平台的大方石板也被周围居民搬走了,照明灯泡都被孩子们用弹弓打碎了。金鱼池里的水浑浊肮脏、臭气熏天,往日美丽的景色早已荡然无存。1965年,相关部门决定填埋金鱼池,在上面盖起了楼房,金鱼池半岛的居民以及紧邻金鱼池的部分西晓市、牟家井一带的居民都于1966年拆迁离开了金鱼池。

  前几年金鱼池楼房改造,不少人都说是金鱼池“老住户”迁入了新居。其实,真正的金鱼池老住户是金鱼池半岛的居民,前几年金鱼池楼房改造中迁入新居的“老住户”,多是金鱼池填埋建楼后入住的居民,也就是原先金鱼池周围居住的住户。

  如今金鱼池上早已盖起了许多楼房,儿时令人怀念的金鱼池早已不复存在,只有金鱼池这个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推荐阅读

北京民俗专家:立春后才是马年 初四出生也属蛇...

立春当天开始才是马年?日前,有网友发帖提醒,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四还是蛇年,这几天出生的宝宝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属蛇而非属马,大年初五,也就是立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马年。...[详细]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有吃猪头肉的说法,猪头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如今北京就有一道名菜叫“扒猪脸”应喝...[详细]

北京记忆 元旦

 元旦作为一年开始之日,我国历代并不一致。夏代,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殷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月初一。到汉代,又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以后历代相沿未改。直到...[详细]

走进老舍笔下的春节

一说到北京,总会想起老舍,想起他笔下活灵活现的北京人。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记忆。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北京老舍纪念馆从2010年十二月二十三至2011年...[详细]

打冰盏儿与酸梅汤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   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详细]

昔日老北京“摆小摊儿的”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胡同里不仅延续着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吆喝声,而且老北京摆摊卖货的也继续经营,共同延续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所谓“摆小摊儿”的,即指摆摊...[详细]

猜灯谜与吃元宵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详细]

放寒假卖春联

 倒数上去六十多年,腊月23日祭灶的前一周,北平城在万物萧条中,微微显出一点节日气氛。这不是指商家吹吹打打接连的疯狂大甩卖,不是指拍卖行也吹吹打打一个一个开张“...[详细]

花灯 走马灯 气死风

 正月十五闹花灯,讲究的是一个“闹”字--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详细]

“破五”煮饽饽

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详细]

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年禧歌谣中还有“正月初二,回娘家”一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请的财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赵公明元帅?还有的...[详细]

老北京的冰核和刨冰

 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咕咕

 泥咕咕是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详细]

老北京的果子干

  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哨

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老北京泥哨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详细]

分类阅读:
北京民俗金鱼池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