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清明过后三月三

2012-08-16 10:20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晚报

  要说,这农历的清明和“三月三”两个节令可真够凑份子的,年年的赶在前后脚来到京城百姓的眼面前儿。

  气候变暖了,万物开始生长,京城四合院里的女人们坐不住了,吵吵着要逛“三月三”的蟠桃庙会。民谣唱道:“桃花开,杏花谢,谁管梨花叫姐姐。”又说:“三月三,曲麻菜钻天。”逛庙会看新鲜物儿,摘野菜踏青,让女人们把这日子当成盛大的节日,当个乐儿。

  清明和“三月三”,哪个都是老习俗不是,归里包堆,一块过也不为过,谁让它们挨得近呢。要不,咋会在这日子口儿,先是京城四合院里的老少爷们拿着干粮、水和盘缠一窝蜂似的出城去(清明节,按旧习俗祭祖是男人的事儿),后是京城四合院里的老少娘儿们们先操持完家里的正事,才能欢天喜地的带着丫头们奔了花红柳绿、热热闹闹的地方,出门逛景。

  不过,对于老少娘儿们来说,也不能忘留在家里的正事,那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宗是做一年里指着吃的酱,一宗是腌一年里不可缺少的咸菜。您该问了,这“六必居”、“天源酱园”不都在跟前吗?没错,“六必居”那儿,八宝菜、酱瓜儿、小酱萝卜儿、五香疙瘩,外加干稀黄酱,样多馋人;“天源”酱菜品种多甭提,桂花糖蒜、甜面酱、甜姜芽儿,又是一番味道。

  但过过老日子的人都知道,“大苦春天”,老北京这当口吃菜成为一件难事儿。日子过得紧巴,可也不能亏空了全家老少这一大趴子人(形容睡觉时人多),想方设法得浑圆了这些张嘴,吃好吃歹不说,填饱肚子,有稀有干有的就,很不错了。老爷们儿吃不好,趴炕了,自个儿就没得依靠了;孩子们吃不好,去了医院,那地方谁去得起呀。吃好了,口头壮,身子骨硬实,没病没灾,是一家人的头等大事。人口多,花得嚼裹儿就多,不知传了几辈子的做酱、腌咸菜,成了老北京百姓多年的老习惯。

  做酱,这里面有门道,先选好上等的颗粒饱满的黄豆,用温水泡得发胖,放在大锅里,加盐,加糖色儿,用澄清的咸汤煮熟,捞出来,在碾盘上加面粉或棒子面,压碎成饽饽泥状儿。早先,出城墙外的郊区就有碾子。干活的娘儿们洗净了双手和胳膊,挽好衣袖,由老太太看着,下手用力搋上酱曲子,这活要用力地搋匀,搋成一个个儿才行。老太太翻来覆去地瞧,抠一点儿放到嘴里,咂摸着够不够味儿,她说行才行,要不这埋怨可就挨大了,一年里也得不到消停。搋好的酱糗子,拍成饼儿,码到酱缸里,再封上二指厚的盐,得,就等着吃好酱了。

  腌咸菜,熬咸汤。头冬儿选好、洗净芥菜疙瘩、芥菜缨,加盐入缸后腌上一冬儿,头清明节的几天捞出来,搁在窗台、台帮上,让“老爷儿”(太阳)晒蔫,晒出咸菜里的水分,才能再腌入味。这搁咸菜缸的地方也有说头儿,不能搁在屋檐下,着了滴下的雪水、雨水,大都放在靠偏叉儿的墙下,还不能碍了走路。咸菜缸里要是漏进雪水、雨水,一缸的咸菜准烂成水啦浆汤的臭疙瘩,您哪,这回可省事儿了,咸汤不用熬了,一家大小也该把牙支得高高的,吃盐粒儿了。

  早些年,那炕没拆的时候,能点个柴灶锅或凉灶锅,这熬咸汤一次就能完成。后来,睡铺板和床了,就没有那么便利了,找个大号的斗子锅,一锅一锅的在炉火上熬,打淀、清盐泥,挺麻烦。熬咸汤,不是个人就能熬,您手巧,做事儿仔细,大料、茴香、桂皮、花椒、肉桂等作料,包个布包,放全了,放足了,扔在锅里。熬得是时候儿,是工夫儿,是火候儿,是筋节儿(关键处),才能熬出一锅醇香、浓厚、够味、够地道儿的好汤来。要不,这汤是臭脚丫儿泥味儿,多会儿吃多会儿腻歪。

  一年里苦哈哈地奔,要是连咸菜都不管够,那家里主事儿的娘儿们可真的没有脸儿,巧做是她们干出活儿来的彩儿。前年多腌下的菜,是为今年留下煮陈年疙瘩,这可是一样好吃的下酒菜,连同黄豆一起下锅煮熟、煮烂糊,俗称“熟疙瘩咸豆儿”。熟疙瘩,酱香满口,跟肥肉似的,入嘴就化。咸豆儿,抓一把放到嘴里,咋嚼咋筋道,香味十足。

  熬好的咸汤,还有用项--在夏季三伏天里,成为拌菜拌面的好卤汁,煮一盆子手擀面条,过一遍凉水,咸汤浇汁,蒜苗段、香椿末面码儿,忒儿喽它一大缸碗,那是啥劲头儿,啥享受。咸汤作为一种特殊的调味汁,最提味的,是放在蒸榆钱儿疙瘩、炒棒子面尜尜、拌柳芽这几样吃食上头。

  多说几句,“三月三”正是尝鲜儿、吃青儿的时候,不是说“三月三,曲麻菜钻天”吗。走出院子,出了城就是大野地儿,到了“三月三”时,柳树的芽儿吃着正好,撸来柳芽,开水焯一下,放在凉水里拔半天儿,咸汤、蒜醋,往上一淋,吃起来,苦不阴儿,和生拌曲麻菜一样,败火开胃。

  继柳芽后,榆钱儿几天里从露头长成串串花簇,绿生生,散发着清香。把榆钱儿洗净,拌上净棒子面,上锅蒸,照拌柳芽的方法,咸汤、蒜醋、香油一样不少,吃起来,和那柳芽相比,榆钱儿疙瘩那叫一个甜滋滋。这一苦一甜,吃吧,吃这碗想下碗,没够。

  再啰嗦几句,熬咸汤打淀下来的盐泥,那可是好东西,画上记号的鸡蛋和鸭蛋,腌在放盐泥的坛里,等够日子了,煮熟、切开,看那蛋黄,流油儿,沙棱可口,甭说吃了,看着都沙口。您看到这儿,也心动了吧,馋虫痒痒了吧。

  虽说这清明和“三月三”两个节令不搭调,偏偏老是一块堆儿论论,您瞧,这老少爷们们,翻着月份牌,心里打着算盘,小准备着了。老少娘儿们们,忙着干完手里的活计,翻箱倒柜的倒腾着了,该穿的,该戴的,该长脸的,该显摆的,该吃的,该用的,该花的,该送的,您要是不信我说的,就到各家瞅一眼,准是八九不离十。


推荐阅读

三月三遇上清明节 特色民俗游、乡村游受青睐...

 农历三月三,是民族的传统节日。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让这一传统节日被更多人关注。今年的农历三月三刚好与清明假期连起来,广西放假六天。期间,广西将举办...[详细]

三月三上巳节 这个古老的节日很有故事...

今天是农历三月三,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中,是古老而有故事的上巳节。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最初上巳节...[详细]

北京民俗专家:立春后才是马年 初四出生也属蛇...

立春当天开始才是马年?日前,有网友发帖提醒,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四还是蛇年,这几天出生的宝宝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属蛇而非属马,大年初五,也就是立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马年。...[详细]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北京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有吃猪头肉的说法,猪头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如今北京就有一道名菜叫“扒猪脸”应喝...[详细]

北京记忆 元旦

 元旦作为一年开始之日,我国历代并不一致。夏代,将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殷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月初一。到汉代,又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以后历代相沿未改。直到...[详细]

走进老舍笔下的春节

一说到北京,总会想起老舍,想起他笔下活灵活现的北京人。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记忆。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北京老舍纪念馆从2010年十二月二十三至2011年...[详细]

打冰盏儿与酸梅汤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   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详细]

昔日老北京“摆小摊儿的”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胡同里不仅延续着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吆喝声,而且老北京摆摊卖货的也继续经营,共同延续着老北京的胡同景观。所谓“摆小摊儿”的,即指摆摊...[详细]

猜灯谜与吃元宵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详细]

放寒假卖春联

 倒数上去六十多年,腊月23日祭灶的前一周,北平城在万物萧条中,微微显出一点节日气氛。这不是指商家吹吹打打接连的疯狂大甩卖,不是指拍卖行也吹吹打打一个一个开张“...[详细]

花灯 走马灯 气死风

 正月十五闹花灯,讲究的是一个“闹”字--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详细]

“破五”煮饽饽

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详细]

正月初二回娘家与祭财神

 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年禧歌谣中还有“正月初二,回娘家”一说。为什么有的地方请的财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赵公明元帅?还有的...[详细]

老北京的冰核和刨冰

 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详细]

老北京玩具介绍--泥咕咕

 泥咕咕是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详细]

分类阅读:
北京民俗三月三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