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察院胡同与胡同东口

2015年11月21日

今天经过察院胡同。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下面这些想法与见识。
北京的十里长安街的南面,也就是在西单路口的西南角上有一个佟麟阁路,佟麟阁路为一条南北方向的小型主干路,而察院胡同就在佟麟阁路的北端。我多年前从这儿经过,只知道这儿有一个叫察院胡同的名字而已,万万没有想过它会与我有什么联系。
  去年的夏天与几位朋友走进这条胡同的3号、28号才从此注意上了它的存在,也从此再也没有放下过它。
  去年夏天的3 号院,是一座刚刚整修过的小型四合院,好像有五间北房,三间西房三间南房。据主人讲这次整修他们花了近四十万。看得出来主人一方面为它自豪,一方面又有一种隐隐的担心。担心它不久于世的命运。
出得3号向西就是28号院,那时我们朋友中的一位女士与28号的主人认识,于是我们得以顺利进入院内。这是一个小型的不太像中式四合院的小院,也许因为像主人说的,这个院子原来与其西边的院子原是一体的,后来分开,这样使它的布局受到了影响,所以它呈现的是一长条状,进入民国时期的西洋式门楼就是一个小过厅,穿过过厅就是前院,前院有一柿树,柿树后为三间高大的正房。正房后另有两间与之相接。穿过正房或经过正房的西侧都可到小后院,后院有一中年枣树与三间南房。
当我们走到正房门前时就见到一位老奶奶站在正房五层高的台阶上,她一只手用力地支持着一根拐杖,另一只手向上抬一下,再抬一下表示欢迎。从相貌上看老人慈祥、安然,因为怕老人累着,我们几个人就到了后院与她的儿子顾先生聊天,顾先生也有六十多岁了。他微微谢顶,个子不高有些发福。聊天中才得知,顾先生正在为这所院子生气,也在打官司中,他说:是他们(指其院落西侧的高楼工地)将我们的房子震裂了,现在我要个说法,不然要拆我的房子时还要说我的房子是老化自然裂的缝,但是我们却输了官司,因为人家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房子的裂缝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此时他的母亲也通过正房的后门向后院张望。于是我们走上前去与她聊天。一聊才知道老人是原燕京大学毕业,当时的校长是司徒雷登。老人对我们讲了她这些年的不正常一些的经历,如人情无常,世事炎凉。像世事炎凉这种事情从一个93岁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就觉得份量沉沉。
我们扶着老人到了她的正房也就是会客室与她的书房。这才看到老人还要每天写一幅毛笔字或画一幅画。几十年下来其功力也就相当苍老。老人稳坐,头向后微仰,可以看出她完全进入了自己那漫长的岁月当中。
上个月,经过28号时,只看了一眼大门,直觉告诉我:这个院子要发生什么事情或已经发生。走近大门透过门缝向里看时才发现过厅的位置放着一大堆家具。沙发的腿朝上扔在院子里。我叫了几声,没人回答。后来又知道,过了十几天顾先生与拆迁办的人吵了一架,但他们搬到了什么地方,老人家怎样了,就无从得知了。
今天再次来到这条胡同,先看到他的家,大门紧闭上锁。
于是又来到胡同东口,想看一下3号并从这儿走进去。但是在原胡同口南侧有一个帖了大片报纸的房子,内容为“老板不知情,饭馆被强拆”我向里望了一眼,见几个年轻人在打牌。房子的顶部已经塌陷。于是再向南走十多米,只见一个大工地,过大工地向西走,才知道这不是察院胡同,而是文华胡同了,于是想到这个大工地就只能是察院胡同了,于是想拍一下,大工地的保安跑过来,他一方面阻止一方面笑着说:“察院胡同没了。”我说:“没了,在什么位置啊?”他指看几棵树说:“就是那一排树啊。”
于是再一次来到被拆的饭馆,问他们,一个伙计告诉我他们饭馆边上就是察院胡同东口。此时一辆运土的大车(好像叫太脱拉)堵在胡同口。于是进入饭馆,拍了他们的房子,并在他们的帮助下进入饭馆的后院,拍了他们被拆的惨状。在我的右前方就是3号院的残存的北房。此时真是人去也,房空也,只有一股风从地上吹起几片树叶子。
饭馆的位置是佟麟阁路11号,我问主人是什么地方人?这房子与他有什么关系?这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准备怎么办等等。
他说他是山东梁山人,他是与北京西城区粮食局的万方公司订了一个租房合同,而在之后他自己办了执照,开了饭馆。前十几天拆除时,拆迁公司在他们不在家时就将他的门窗拆了卖了废品。空调、桌椅、一应家具扔在了门外。他接到电话赶紧来到北京。找人家时,人家说他不是房主,拆迁的补偿已经给了万方,但他的经营损失谁来管呢?没人回答。他对我说:“我可以请你吃饭,你看有什么办法。”我说:“我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只是一直在关注这方面。”我说你不要指望一个报纸说了几句话,一个网说了几句话就起什么作用。你可能也要走上一条许多人望而生畏的道路了——诉讼。”说这话时,我觉得十分的对不住他。但是一定要让他明白,多因一果的关系,而不是将所有希望放在任何别的人身上。尽管就是放在自己身上也不可靠。
告别这位饭馆老板,刚向南走了三十米,就见到了另一幕:三个北京胡同中的男人围坐在另一个大工地的出入口,中间放一小桌,上面又是酒又是菜。一个胖警官站在边上也没有办法的样子。一问才知道,这个工地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多不停工,他们的家就住在边上,他们找了几次工地,但没人理他们,于是一怒之下坐在了工地门口,让那些庞大的车辆门停了下来,工地的工人们也就一边休息一边等着谈判的结果。几个北京男人中的一个说:我就是他妈的无业游民,我就是小市民,我就是没文化,我懂的不许扰民的法,可是你们不懂。今天看谁怕谁,看谁耐的过谁。他说了近五分钟,说完了他问我:“老哥,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吧?”
今天你只要走到任何一个城市,你向四周望一下,你肯定可以见到吊车,而且有时不只一个,我见到最多的一次是三十七个。大变革的时代,老百姓们的命运像面团一样被揉来揉去。而所有人的心态也是过了今天再说,而明天,明天只要多挣钱及怎样挣更多的钱。这让我有一种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怪怪的漩涡中.
来源:中国记忆论坛
推荐阅读

老北京胡同里的光阴故事

老北京的小胡同,老北京胡同里的光阴故事。时光荏苒,岁月如风。时间总是走的太快,我们永远都对时间无能为力,但是却可以过好当下。时间走过必留下痕迹,在我们的首都,留下...[详细]

老北京的胡同讲究多,"十大"和"六最"胡同您知道吗?...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反映着北京的历史风貌,在北京游玩...[详细]

老北京的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详细]

德源胡同

位于宣武区中部。东起白广路,西至登莱胡同。因德源里得名。 此地原称南王子坟,因处于王子坟之南故称。王子坟为明宗人府茔地。住户不多。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详细]

造纸胡同

位于宣武区西南部。北起白纸坊胡同,南到白纸坊西街。因有造纸作坊得名。 此胡同明代称纸房胡同。它紧靠造纸公会所(即祖神庙)。民国时称白纸坊街。胡同内造纸作...[详细]

米市胡同小学校

 “米一”是我童年母校的简称,她的全称应该是米市胡同第一小学,是南城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学校。胡同北口就是繁华的菜市口大街,南口就是在南城挺有名气的南横...[详细]

胡同八十载

当年广生堂药店不过四五个人,不过个个都勤奋向上,经常能听到店后传出伙计念念有词像背台词的声儿,那是人家在背汤头歌。广生堂柜台上方挂满了药方,你只要说出什么病,...[详细]

察院胡同与胡同东口

今天经过察院胡同。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下面这些想法与见识。 北京的十里长安街的南面,也就是在西单路口的西南角上有一个佟麟阁路,佟麟阁路为一条南北方向的小型主干...[详细]

恭王府 老北京胡同 鸟巢 水立方一日游...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于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的宅邸,恭王府正在修复中,现开放...[详细]

无规矩不方圆 老北京胡同里那些礼数...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生活中的大事儿小事儿,都会有“黑纸白字儿”或者“约定俗成”的规矩习惯。这在北京人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有时体现在讨采头的“吉利话儿...[详细]

老北京胡同取名讲究多 珠市口原名猪市口...

北京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通俗明了,一看便能知其来历。不过这些一目了然的地名里,也有历史和故事。...[详细]

胡同里的老北京风情

 红墙、古槐、胡同,骑着自行车,悠闲地走在人来人往的胡同里,享受着下午的阳光,偶尔驻足停留,那悠长浓厚的京味文化便融化在了空气里,浸润着你的灵魂…… ...[详细]

老北京胡同的后现代滋味

胡同,北京的标志,北京最热闹的旅游景点之一。北京的胡同最初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经过了几百年发展演变。胡同是北京生活最丰富、最繁杂的地方。胡同居民们爱着...[详细]

吃出老北京胡同里的滋味来

老北京胡同里的居民过去吃什么?就是家常便饭,也都讲究应时当令,吃出点儿滋味来。   开春了,“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吃春饼,在蔬菜精贵的春天里,把豆芽菜、韭菜、菠...[详细]

老北京胡同风情

老北京胡同风情[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