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的记忆-京城古貌

2012年02月29日

现如今崇文门外原花儿市大街已消失,拆迁后原地已盖起了国瑞城等新的小区,新的住宅楼和商业网点早已平地而起。
    当我望着这旖旎的新景时,不得不回想起花儿市地区的旧景及曾有过的繁华集市景观。花儿市大街以南北羊市口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西花儿市大街,东段为东花儿市大街。
    花儿市大街是明朝时在元大都城向东扩建成凸形城垣后形成的,是接近北京东郊地带的重要通道。它地处崇文门外和广渠门内地区,东面连接通州,西面毗连前门外的商业区,南面紧连着老北京的瓜市和广渠门大街,北面紧靠明清的古城墙护城河和东便门火车站、旧运河码头。原崇文门又是老北京的“税关”所花地,《旧京遗事》一书中云: “九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所以自明朝时起,这一地区?已成为给皇帝进贡物品河运必经之处。因而这地区逐渐店民聚集,并建起不少旅店、饭馆、会馆以及众多的商铺和茶馆、澡堂等休闲场所。明清以来这一带曾有过20 多个庙宇道观,如圣泉寺、万佛寺、火神庙、蟠桃宫、灶君庙、花儿市清真寺、袁崇焕祠、夕照寺、隆安寺及基督教堂等,使这里宗教气氛特别浓厚,也使花儿市地区成为集税关、寺庙、庙会、集市、家庭手工业、商肆于大成的老北京一条著名街市——花儿市大街。逛花儿市成为老北京人的一处传统游乐休闲的场所。
    花儿市大街明代时称 “神木厂大街”,是因重修北京城时的木料囤积在此而得?,清代时改称花儿市大街,曾是京城四大庙市( 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火神庙) 之一。为什么称花儿市儿大街呢? 《都门杂咏》有诗曰:“梅白桃红借草濡,四时插鬓艳堪娱。人工只欠回香木,除却京师到处无。”这首竹枝词吟咏的就是北京匠人制作妇女头饰花之事。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的绢花出花儿市,明末清初时是假花业的黄金时代,花儿市成为绢花、宫花、簪花、纸花、绒花的集散地。戴花不仅是宫廷内的需要,后来也传向民间,不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还是老妇幼女都离不开花。在原东花儿市大街一带的胡同内逐渐建有很多生产绢花、绒花、纸?、假花、莲草花等的手工业作坊。这些妇女头上、身上戴的饰花,陈设室内的插花以及插在寿桃、寿面、蜜供、月饼等食品上的供花( 亦称“面鲜”) 等,有的为宫廷制作( 当时称为宫花),有的批发外埠,并在西花儿市的火神庙内外兜售,形成北京的特产。街以物名,遂名称 “花儿市”,原 “火神庙”会也就改称 “花儿市集”了。再加上西花儿市的南黄家胡同里,一年四季出售各种鲜花和树苗,花香阵阵,香气飘满花儿市大街。这些都是 “花儿市大街”名称的由来。

《天咫偶闻》中载:花儿市“每逢四有市,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翠羽明 ,假花义鬓之属,累累肆间。”说的是老北京的花儿市每逢四、十四、?十四日开集,“花儿市集”所在地区因原有众多庙观,百姓焚香拜佛祈福的人多,逐渐成为民国时期老北京的五大庙会之一。每逢集日这里的商户栉比,摊贩云集,除了街两侧摆满了各种饰花、绢花、纸花、绒花外,还有众多日用杂货摊、农具摊,火神庙前还有很多卖香烛供品和各种传统小吃的摊贩,这里逛集(庙)的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纷纷进庙拜神祈祷平安。如今,原有的火神庙及清真寺等庙观,经修复后仍存于国瑞城的众社区内的原址。
    我特别要记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花儿市春节前的集市情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到除夕,这条街上格外热闹,那时称为 “联集”。集上呈现出一片迎新春欢度春节的气氛,街上除了摆满妇女佩戴的各种饰花、佛花、纸花、鲜花外,更有糕点、水果的棚摊以及鞭炮、空竹、风筝、玩具、灯笼、走马灯(似古代纱灯能自动转出彩色人物画的灯)、拜佛用的香烛用品的商摊,原街上的商户也把自家特色商品摆在门前售卖,像那时的老字号福源长干鲜果品店、天合成百货绒线铺 (即著名的“大烟袋锅儿”)、启元茶庄、张一元茶庄等,真是摊挨着摊,各种物品应有尽有。
    尤其点缀节日的是新搭建的画棚和写春联的对子摊。那用布搭起的画棚里挂满杨柳青等地的木刻水英彩色胶印的各种内容的年画、门神画,五彩缤纷,各种窗花剪纸红色喜人,引游客观看选购。春联摊墙上都贴着 “书春”、“涂鸦”的招贴,书春的人摆上一两张方桌、研墨膏大小羊毫毛笔就当众为购买者书写对联横批、门心、斗方、立幅等。比如,那四合院里常贴的“迎春”、“迎祥”、“鸿禧”、 “抬头见喜”、“立春大吉”,商户常贴的“黄金万两”、“日进斗金”以及大邪福”字、“喜”字、“春”字等。很多城乡妇女都争相到这儿购买红绒的福字头花儿,为的是带 “福”回家。
    春节期间,大年初一起商户虽然高挂门板歇业,直到初六才开张,?这条街上白天商户内敲响欢乐锣鼓,街市上鞭炮齐鸣,仍然很喜庆热闹,到晚间一些商家门前挂起布帏的连环画和红灯笼、走马灯,有的店铺还在除夕夜或元宵节时,在门前高挂点燃的“烟花盒子灯”( 一种能向下折放的彩色风景、历史故事的灯) ,届时整个花儿市大街花炮灯饰相辉映,非常吸引众百姓驻足观赏,整条大街一片欢声、和谐吉祥的景象。

其实不是 “花儿市集”时,这里也很热闹。除大街两侧众多山货铺、日杂百货、绒线铺、大酒缸、书茶馆、首饰店、布店等店铺外,这里还有过鸟市、鸽子市?骡马市和玉器市。在与东西花儿市连接的北羊市口还曾有一个青山居玉器市常它是老北京时最大的玉器、珠宝钻石、象牙雕刻、古玩瓷器的交易市场,一些经营商人和玉器珠宝钻翠加工的手工业者,每天清晨在这里进行交易和招揽加工的活计。
    这“玉器市”就在我住家胡同口外,每天交易繁忙、人群稠密,车马行人常把这条短短的小街阻塞。最初玉器市在青山居茶馆内,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在对面买下个织布厂旧厂房又盖起一所大商棚,棚内摆满玉器摊。到五十年代时大棚的场地改建为大众电影院。青山居原是建在明末清初时,相传有个姓鞠的山东人开的?酒馆,这个酒馆兼卖茶水,因地处繁华要街,生意很是兴隆,后来青山居的老板又把原设在琉璃厂火神庙内的珠宝玉器市邀请到羊市口青山居设市,每天早上开市交易,下午和晚间又请来王杰魁、袁杰英、品正三等艺人到这儿说评书及表演单弦、大鼓书,并曾有京剧名角侯喜瑞、马德成等在这进行过演出和清唱,茶馆则只卖茶,客人免费听书听戏。
    新中国成立前我正读小学,每逢路过青山居时也常站在门口眺望,看看热闹,听一会儿书。在羊市口附近的胡同内还有不少纺织作坊和加工玉器钻石的手工作坊,我上学途中常听到作坊里传出的“吱、吱、吱”的加工产品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青山居交易市场停办,后来八十年代在崇文门外大街路东又开设名为青山居的一个特种工艺品综合商场,专营玉器、珠宝、钻翠、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以及金石篆刻等商品。
    现在,这一切只有在梦里才会回来了……

2008 年,北京前门大街历经近三年的拆迁、改造、修缮、整治后终于掀开面纱,复建以1957 年留存下来的一张老照片为样本,再现了前门大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都的旧景观和历史风貌。
    当我走在这条845 米长的古老大街上时,那老北京的古色古香的老字号店铺重现街道两侧,修饰一新的老胡同和四合院使我瞬间年轻了60 多岁,重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年幼时光。
    因家父年轻时曾在大栅栏里的同仁堂药铺谋事,他对前门大街及大栅栏极有感情,曾带着我逛前门大街、大栅栏,去戏园听戏,去门框胡同吃北京各种风味小吃,买老北京的玩具,这使我也对前门和前门大街非常喜爱。那些从父辈们及古籍资料中获得的有关前门及大街的轶事,引我提笔忆旧。
    丽正门· 正阳门· 前门· 国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它就像老北京的一个标记,在当年的京师九门(内城)中,它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城门。“不知道前门大街就不是老北京。”这句话说得对,说得好呀!关于老北京的前门和前门大街是有很多轶事值得唠嗑唠嗑。
    前门,元大都时称为丽正门。其名源于《周易》:“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那时的大街亦称为丽正门大街。在元朝灭亡后,明清两代皇朝都曾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对北京城进行了改建增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率兵北伐打到京东的通州,元朝的末代皇帝被吓?弃北京城逃走了,徐达胜利进入元大都城,并改大都为北平府。明燕王朱棣1403 年在北平定都后改称其为顺天府,为巩固北方防止元军卷土重来,放弃了大都北面三分之一的城池,后退了五里,重新筑了一道高大厚实的城墙,并用原有的湖泊和漕渠作为城北的护城河。朱棣在永乐四年 (1406 年)重建皇宫时,又将元大都的南墙向南移了两里左右重修了新南墙,即老北京时的前三门之城墙。于正统元年(1436 年)英宗帝又将元大都的十一个门改为九座城门,其所以为九门是受古时讲究运用阳数之极 “九”的 “天数”的影响。改建后,南墙正中的丽正门于正统四? (1439 年)改称为 “正阳门”。正阳意为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正阳也指帝王所居住的京城至高无上,圣立当中,日至中天,万民景仰。加之古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故命名为 “正阳门”。又因正阳门是正南大门,城池的前端,故俗称“前门”。
    在《礼记·祭法》及古籍中早有将国都的城门(指正门)称为 “国门”之说。明清时皇帝在每年惊蛰节时去外城先农坛祭祀神农,耕种那 “一亩三分地”;冬至节时要去天坛祭天,届时皇朝的銮舆 (仪仗队),皇上的龙 (轿)车皆浩浩荡荡出这正阳门,因只许 “天子”出入这个门,故正阳门又称为 ?国门”。
    不知您去前门观赏前门楼子时注意到没有,那门洞上端石刻的 “正阳门”匾额中的门字没有钩,门字的最后一笔是直直的一竖。这是咋回事呢?这在清人马愈撰的《马氏日抄》中有记述。“门”字无钩的故事最早发生在南京,在一次朝廷的玉牒展 (档案库)发生火灾人们救火时,一宰臣认为殿门匾额上 “门”字笔画上的钩脚是带来火灾之厄运,他命令立即撤下门匾投入火中,而结果火马上被扑灭了。在明朝时因这门上的钩还曾发生过命案呢!相传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年)五月在南京国都的朱元璋到国子监集贤门视察时,看见那门字最后一笔有个上挑的钩,就问这匾是谁写的,随臣说是中书省里书法有名的七品文书詹希原写的。朱元璋大怒说:“我正想集天下之贤士,他却为我关门塞贤,其罪可诛1朱元璋当天就把詹希原给杀了。因此在明清两代,北京正阳门等城门的 “门”字都没这个钩了。到民国时改换城门匾额,由书法家邵伯炯写的城门门额的门字也仍然无钩。而我发现不但正阳门的门匾没有钩,您去紫禁城内看看,那悬挂的很多门的门匾中的 “门”字也是都没写那个钩的。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
    依据 “面南而君”,皇宫背后不能有门的古礼,皇宫前面 (南边)不但要开城门,而且其门还要有君王般的?大威严。正阳门正是京师几门中规格最高,最为雄伟高大壮丽的京城正门。民间就有 “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前门楼子高大是第一名”,“北京城方又圆,四十里走不完,就属前门高又好,前门楼子九丈九”的俗谚。前门楼子九丈九,这 “九”字其实是古代 “九五之尊”之说中的吉祥数目。实际前门楼子不止九丈九呢!经古建部门实际测量,最精确的数据是前门城楼通高为43.65 米,箭楼通高为35.37 米,其高度都比其他城门高大得多,那箭楼上的箭窗也比其他城门多得多,共有94 个之多。箭楼曾是城门设施的一部分,是古代用来防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年还有一句描绘前门的俗谚是 “四门、三桥、五牌楼”。说的是旧京前门及城楼周围的建筑设施。过去老北京内外城十六大城门上都有城门楼,在城门的外边,大多还有一道用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的城关,即曲城,也叫瓮城、月城。而在瓮城正对着城门的城墙上,大多还有个跟城门楼子大小的箭楼。前门的瓮城建于正统四年 (1439 年),东西长108 米,南北深为85 米,在这个小广场里曾有观音菩萨和关羽两座小庙,两个庙都是只有一层殿的小庙,庙虽不大,但明清时香火很盛,每月初一、十五日人们都到关帝庙拜佛求签,《都门竹枝词》有 “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之语。明清帝王每逢出正阳门去先农坛、天坛时,都要先到关帝庙上香。
    据 《宸垣识略》载:“正阳外门设而不开,惟大驾由之。月墙东西设二洞子门,为官民出入。”这外门即指的箭楼下的门洞,它跟前门楼子的城门一样,平日闭而不开,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开启城门。那许多市民、客、商、官吏要出入前门怎办呢?那时要走东西两个洞子门。这洞子门前有护城河,还装有千斤闸的吊桥,这洞子门和吊桥每天日晓开门,日一落就关门,您呀,有什么急事夜间也不许通行,那时俗称 “赶夜城”。那时确因家中急事必出入前门者,只有偷偷地爬水关啦!老北京时城门附近都有水关,水关是城墙下的沟眼,用以将城内的雨水泄往护城河中,平时干涸,水关宽可容身,但很低矮,穿时须爬行,当然水关内的荆棘臭味间杂,熏人、蹭脏手脸衣裤那是难免的了。在庚子年 (1900 年)后曾实行过闭门不锁的制度,宣统统治时又曾实行过上半夜开左门下半夜开右门之制度。
    这 “三桥”是指护城河上箭楼前的三座石拱桥,名叫“正阳桥”。桥南不远处建有一座 “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的彩色明丽的 “五牌楼”,牌楼额上写着 “正阳桥”三个大字。这座牌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高大雄伟?与巍峨壮丽的正阳门城楼相互辉映,十分壮观,与前门城楼、箭楼、瓮城及正阳桥共同成为老北京时独特的古建筑群。前门外五牌楼下正阳桥上还是每年灯节时众多妇女走桥摸门钉祛百病最热闹之所。五牌楼在民间初时因木柱朽腐,曾改为钢筋混凝土的,后于1958 年因妨碍交通而被拆除。前门城楼、箭楼、五牌楼曾在1900 年5 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遇大火,前门城楼和箭楼被侵略军轰倒塌陷,强盗杀人放火把前门大街商户抢劫一空,前门建筑群变成废墟。
    旧京时还曾有个纸糊的前门的轶事。1902 年1 月在西安避难一年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北?。史称 “庚子回銮”。由于劫后的正阳门尚未修复,清廷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以免銮舆通过正阳门时慈禧不高兴。清廷令承修前门工程的厂商先搭着木料纸糊的城楼和箭楼,再披上五色绸绫,一切如原有之式样,以备驾到时观瞻。这个轶事曾在老北京广泛流传。

前门大街自古就曾是八字街、三条街
    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天街,亦曾被百姓称作五牌楼大街。前门大街初步形成于元代,曾称丽正门大街?那时曾是官吏、文人雅士、善男信女每逢年节去城南法源寺、天宁寺、白云观等庙宇烧香拜佛,南郊百姓进城购物必经之地,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逐渐形成一条商业街。到明清两朝由于内城大部分地儿构筑皇宫、皇家粮仓、皇家园林以及皇族亲属王府所占,清代时的内城就曾按满族的八旗划分占地驻军和居住,汉族的老百姓被强迫移居外城 前三门一带,自康熙时起还把在东华门的元宵灯市移向前门外;又由于明清朝改变了元代的“前宫后市”,内城不许设戏园子、妓院等,所以使前门一带形成为老北京的商业中心,前门一带成为集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娱乐业于一体的最繁华之所。
    这次前门大街改造后,自前门向南形成三条街,亦称为 “八字街”。其实八字街道在明初筑北京城时早已有过。当时北京城西南的旧金中都城虽已残破,但依然存在,从前门到中都的施仁门一带 (今宣武区魏染胡同附近)当时走斜路最近,逐渐形成前门外西南方向的斜路。而在前门的东南,当时有一条自春秋到西汉时永定河的古道,虽永定河早已改道,但这古道地势低易于积水,因此住户沿两岸筑了屋,形成从前门奔东南的另一条斜路,这就是最早的前门外的“八字街”。后来,清代后前门大街西南侧逐渐构筑成大栅栏斜街,李铁?斜街,杨梅竹斜街等;前门大街东南侧有长巷、北芦草园、清化寺街、东大地街等。两侧街道上逐渐建起四合院住宅、会馆及商铺等,为路窄人稠之地。而清代后,在前门外至天坛的石板铺就的御道两旁,尤其是五牌楼下出售饮食杂品的摊棚众多,以及逐渐形成了猪 (珠)市,鱼市 (鲜鱼口)、粮市、煤市、瓜市、肉市交易。据《日下旧闻考》载,正阳门前 “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到乾隆时棚房逐渐改建成砖瓦房,自此前门大街就变成三条街了。
    在三条街上逐渐增多的商铺买卖兴垄各具特色、诚信待客,天长日久成为老北京人最爱的众多老字号商铺。这里有经营金银玉器的廊房头、二、三条,有著名的大栅栏 (原廊房四条),有经营荷包和帽子的东西荷包巷,有查家楼 (广和楼)、庆乐等几家戏园子,有著名的月盛斋酱羊肉铺,有一条龙、正阳、都一处等很多家著名饭铺,有全聚德、便宜坊烤鸭店,有驰名国内外的同仁堂药铺,有六必居酱园……可以说前门大街每一条胡同,每一个老商铺都有很多传说和轶事,老北京时有 “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的俗语,就大是赞前门大街的老字号商铺的。这前门大街几百年的繁荣,正像清代诗人郝懿在 《都门竹枝词》中谐趣地形容前门和前门大街是:“晴云旭日拥城 ,对面交言听不真。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另一首竹枝词里也咏前门大街是 “向夜月明真似海,参差宫殿涌金银”。都道出了前门大街昔日的繁华景况。


前门大街并不都是欢乐喜人之所
    老北京时有句“出前门”的俗语。这说的是清代时在内城居住的官吏、八旗子弟、富贵人家到前门外购物、听戏?逛庙焚香、找乐子,去城南窑台等地登高、去天坛外射箭赛马等游乐时常说的口头语。可见前门大街以及天桥市场等地当时的确成为人们欢乐游逛的一条极热闹、吃喝玩乐购物样样俱全的大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京的前门大街一带也跟旧中国一样“几家欢乐几家愁”,老北京的前门大街并不都是一片欢乐喜人的场所,那 “八大胡同”里的众多妓院中,多少烟花女子日夜被侮辱被欺凌,过着血泪悲惨生活。那从前门到天桥东西两侧的穷苦人家,日日为生计苦苦煎熬。即使那每日笑脸相迎的老字号商铺老板也受统治者苛捐杂税及无缘无故的欺压,坎坷经营艰难度日。这里仅说一件与前门楼子有关的轶事。老字号亿兆百货商店曾是老北京在前门大街最大的日用百货零售批发的商店,就像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货大楼那样成为人们购物之所。它创建于1936 年,在新中国成立前,经营者受尽日寇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欺压,当权者多次借机将老板逮捕入狱扣押以掳索钱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把亿兆百货商店老板张子余抓起来,硬逼着让他把前门楼子买下来,张子余没办法,只得交给国民党政府几十根金条才算完事。此事流传广泛,至今留有 “你有钱,你买前门楼子去”的戏语。
    旧前门大街发生过?次火灾,大火不但烧毁棚屋店铺,也无辜地牵连烧毁周围四合院、大杂院的民居。前门大街乞讨的穷苦人很多,那五牌楼下冬日寒风彻骨,穷苦百姓瑟瑟发抖或倒毙街头。前门大街还曾出现过人市,即出售活人的交易十分兴盛,因系以出售男人为主,当时亦称为 “穷汉市”。据元人写的《析津志》载:“穷汉市一在钟楼后,为最。一在文明门外市桥;一在顺承门南街边;一在丽正门西;一在顺承门里草塔儿。”这说明前门的穷汉市早在元代时已有。据史籍载明清时 “正阳门之桥上曰穷汉市”。当时生活在最底层无着落的穷人聚集在这里,有的被召去做苦工;有的?经中间人介绍,便以很少的钱卖给他人,小孩子则插上草标任人挑选,出卖去做奴仆。一些妇女被人买去做妻子。在清咸丰十年(1860 年)的一张价目表上这样记载着:每头牛售价为四十至五十千文,米每石十千文,猪肉每斤一千文,而妇女上等人品者每个十千文,中等人品者每个二千文。也就是说买个妇女仅用两斤猪肉的钱,可见当时人市上以人做交易的惨烈景象。前门外等地出卖劳动力的集市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才逐渐消失。

前门大街曾有四个火车站
    老北京的前门大街之所以繁华热闹,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还因为这里曾经是铁路客货运输的中心枢纽地区。您在前门?子东南如今仍可见到一个高高的火车站遗址建筑。但您可知道从前门往南到天坛这条街道两侧不仅仅是一个火车站,而是曾经有过四个火车站吗?
    据我这个老铁路所知,在前门外东南和西南角曾建有两个火车站,而在天坛内外也曾有过两个火车站。
    我国铁路最早时的修建,曾在清宫内外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以慈禧为主的保守派曾激烈反对过。在力主修建铁路的李鸿章主持下,京奉铁路自光绪四年 (1878 年)始修,初到天津,直到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才从天津修到北京南边距永定门三公里的马家堡。马家堡古时曾是京南一个著名村庄,明清时就是进京的交通要道——驿站。1897 年曾由英国人为卢(卢沟桥)汉铁路修筑了马家堡火车站。之所以京奉铁路只修到马家堡,是因当时清宫内怕铁路进北京城里会破坏北京的风水。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其司令部和兵营曾设在天坛的斋宫等地,当时侵略军为了运输军用物资,在永定门东边城墙凿开个洞,并把铁路从马家堡修到南城内的天坛,并曾在天坛内外设建了“天坛内站”和 “天坛外站”。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卖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侵略军滚蛋后,清政府才将天坛内外的铁路和站台拆除。
    在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京奉 (北京至沈阳)铁路从马家堡经东便门修到前门东南侧,正式设立了车站,站名为正阳门站,后改称北京东站,这个车站呈中西建筑风格模式,站内设施很齐全,设有旅客上下车的站台三座,其中两座还盖有风雨棚;设有售票处、行李房、问事处和分一、二等的旅客候车室等。这个火车站曾经是清末民国时期政府要人冠盖云集、名流往来必经之所,孙中山先生1912 年从南京北上北平,在1924年进京治病在此正阳门站举行过隆重的迎接仪式。1928 年,张作霖就是从这里秘密登专车离北平返奉天,但还是被日军所探知,阴谋炸毁了专列,张作霖?炸死在东北皇姑屯站。这个北京东站新中国成立后亦曾是国家领导人外出及迎接国外领导人的背景大门。在前门楼子西南原由法国人修建过一个车站,名叫“前门站”,后称北京西站,曾是京汉铁路 (北平至汉口)的始发终点站。它与正阳门站一样,原来都办理客货运两种业务,后来在1939 年改称北京东站的正阳门站专门经营客运业务。那改称北京西站的前门站专门经营货运业务。这个货运站的货车是向西经宣武门、西便门再通过丰台站向南开去,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 年这个北京西站撤销。
    由于国家交通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旅客与日俱增,为适应铁路?通发展,于1959 年在崇文门东建成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新的北京站 (现北京站)。从此原北京东站改建成北京铁路员工俱乐部,如今这个古老的车站遗址已修缮成民国初时的建筑风貌,并改建成铁路博物馆对外开放。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古老车站,不仅让人们想起前门大街的沧桑岁月,它亦是老北京的一个历史符号,成为北京城一个独具特色的景观。

咱古都前门外的大栅栏儿,是南城中轴线上一条古老著名的商业街,从15 世纪明嘉靖皇帝修筑外城召百姓居注召商人居货,盖起棚房店?形成廊坊算起,至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天安门疏可走马,大栅栏密不透风”,“看玩意儿上天桥,买东西吃风味小吃到大栅栏”,这两句民谚顺口溜极形象地说出大栅栏在老北京鼎盛时期曾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大栅栏
    “大栅栏”最初叫廊坊四条,因附近还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直到清代的《乾隆京城全图》上标的名称改为 “大栅栏”。其称栅栏渊源于明代,四九城里的百户(军官)王敏曾上奏孝宗皇帝:京城之内,大街小巷不止一处,巡捕官兵只有700 余名未免巡防不周,一闻有盗,昏夜追赶,长街小巷,辄被藏匿。因此奏请于小巷路口置立栅栏夜间关闭,以保障住户商号的安全 (见明宫史)。至1730 年雍正时期下令在严格城门开关制度的同时,又准奏京师外城各街道胡同增设栅栏板,书写街道特色。至乾隆时京师内外城已建有栅栏达2400 多座。因廊坊四条内的商铺出资最多,其在东西街口建的栅栏比其他胡同高大牢固,故被人们改称为 “大栅栏”。
    而北京人古今则都将大栅栏说成大厦(音sha)栏或大市(音shi)栏,而根本不念原词本音大炸(音zha)栏,民间流行的这个京味儿的叫法特殊音词始终无从查考到其渊源,长期是个谜。我为此曾翻阅查找了很多古今文章图片,从?末时德国人拍的那张大栅栏街口的照片上悟到了谜底。细看那照片的铁栅栏不同于如今大栅栏街口新安装的栅栏,清代时的铁栅栏装饰得很美,规模高大,其横门框上加置着上窄下宽分成五层花样纹栏状的塔楼,其高度超过附近胡同的栅栏。照片的背景还可看到高于铁栅栏的皮毛店铺的侧影,另外当时街里的同仁堂老药铺是个三层楼高紫门红窗的门脸,据说可与前门城楼比高低呢。正因此我认为这就是老北京人把大栅栏读作“大厦栏”的缘故吧,“大厦”的意思是这儿的栅栏像高楼大厦,与众不同。
    说起大栅栏儿古今都认为它不仅指 “大栅栏”这一条街?,人们爱把其周围的廊坊头条、二条、三条、煤市街、粮市店街以及门框胡同、观音寺街等统称为大栅栏儿或大栅栏地区。有人考证现在的大栅栏地区,实际仍保存着明末清初 “三纵九横”古老的格局模式。三纵指的是珠宝市街、煤市街和粮食店街;九横指的是大栅栏街外的施家胡同、大齐家胡同等众多胡同。
    大栅栏地区历经几百年沧桑岁月,它是旧京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古今最大的商业旅游中心,堪称古都老字号商铺集聚之所,在不太宽的众街巷里,有几百个商铺、戏园子、影院和会馆。仅仅长275 米的大栅栏街就有店铺等80 多家,“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清人写的《都门杂咏》诗描写了旧京大栅栏的繁华景象。逛大栅栏儿老北京就流传着 “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看立体电影去大观楼,针头线脑到长和厚……”的购物俗语,旧京时的平民百姓最喜欢逛大栅栏儿,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它曾是四九城内外百姓最爱游逛的一条老街。

除了商铺外,大栅栏还曾是京剧的摇篮,在大栅栏一条街里就曾有广德楼、庆和楼、庆乐园、三庆园、同乐轩五家戏园子,街外粮食店街?有个中和戏园。在100 多年当中几代著名的戏曲名家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等都曾在此献演众多传统京剧,他们亦成为众多戏迷们捧角儿追逐的明星,自清代起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栅栏里的戏园子以及电影院天天热闹非凡,堪称场场爆满,一片文化娱乐繁华景象。另外大栅栏地区亦是旧京金融珠宝玉石钱市商铺最集中交易之所,还是驻京会馆及镖局最多的地方。大栅栏曾是京都最热闹的著名商业文化旅游胜地。
    大栅栏儿是一条街,又不只是一条街。逛大栅栏儿除了购物听戏,还可在周边的横衢竖巷里找到独具特色的佳肴和北京传统风味的小吃。已故民俗家唐鲁孙在他的《吃在北平》散文中说,咱北京人在饮食方面最讲究精益求精,甚且踵事增华,到了近乎奢侈的地步,在民国时老北京的饭馆子最盛时达1000 家。追忆60 年前老北京的大栅栏地区的煤市街等街巷里饭馆众多,我亲历过这儿的佳肴美味溢满好几条街巷。煤市街至清代中期后早已不与门头沟进京的煤结缘,逐渐成为美食一条街。
    据《朝市丛载》上记述,万兴居酱肉,致美斋的溜鱼片爆肚,泰丰楼的烩瓜尖,百景楼的烩肝肠,普云斋的酱肘与酱鸡,正明斋的饽饽,思元居的炒疙瘩都是当时京城名吃,这些饭馆以及天承居、丰泽园等饭庄都聚集在这条街里,曾成为文人墨客、三五亲朋随意围炉小酌和戏曲界名流演罢戏到这儿品尝名吃之场所。天承居饭庄当时的炸三角,是用肉皮卤拌上肥瘦肉盯韭黄末制成馅入面皮炸成金黄色,吃起来内馅味鲜香外皮酥焦,天承居的炸三角曾比都一处更有名。
    文学翻译家梁实秋,他不但译出《莎士比亚全集》留给后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在古都生活期间几乎光顾过旧京众多名菜的楼堂饭庄,尝遍了佳肴小吃,他写有 《雅舍谈吃》一书,专门记叙了京都饮食文化中的精品,他1926 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在前门下了火车不回家,却直奔煤市街的致美斋,一连吃了三个爆肚和烩面、清油饼,可见梁实秋对故乡前门大栅栏名吃喜爱留恋之情景。京剧名伶们亦最爱大栅栏里的各种名食小吃,在大栅栏西街南侧的陕西巷北口,曾有个恩成居饭馆,梅兰芳、齐如山就常光顾那儿吃他们爱吃的 “鸭油素炒豆苗”和 “蚝油鳝背”名肴,尚小云亦最爱吃煤市街里的炒疙瘩……

门框胡同
    谈起大栅栏饮食中的小吃,必然要说说门框胡同和曾经的小吃一条街。大栅栏街北侧的门框胡同老街北起廊坊头条南至大栅栏,是条南北向很不起眼长约百米中间仅约有三米宽的小胡同儿。就在这样的小胡同里却曾住过我国著名章回体小说大作家张恨水,张恨水一生勤奋写作,笔耕不辍,在1930 至1933 年居住在门框胡同12 号院里,仅几年就创作出了《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等好几部小说;张恨水除了写作还是个戏迷,他不仅热爱京戏,常在大栅栏用仅有的余钱买戏票,看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合演的京剧;他还懂戏并曾扮演 《乌龙院》里的丑角,与众票友一起在会馆里参加堂会祝寿演出。
    “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句描叙老北京最繁华地区的谚语道出门框胡同曾经是老百姓心中最爱游逛的去处。当年门框胡同不仅有同乐轩戏园子(后又成红极一时的同乐影院)和一些老字号商铺,更在这窄小的胡同里聚集着京师名扬国内外的京味传统的众多小吃摊。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笔者在大栅栏看完京戏或电影后,必到门框胡同一吃。记得这条胡同从南到北依次有:复顺斋的酱牛肉,年糕王,豌豆黄宛,油酥火烧刘,馅饼陆,爆肚杨,卖年糕、汤圆、炒饼的厨子杨,年糕杨,豆腐脑白,爆肚冯,奶酪魏,康家老豆腐,炒火烧沙,包子杨,同义馆的涮羊肉,瑞宾楼的褡裢火烧,德兴斋的烧羊肉、白汤杂碎,以及北口外的羊头肉马等。这些小吃摊或店铺多由清真回族同胞经营,食品制作精良、各具特色,摊位又极洁净、很讲卫生。那时我和很多食客同样挤进胡同,听着那京腔京韵的吆喝声,找到想吃的小吃摊前,挤坐在大条板凳上大吃一气,吃完这个又吃那个,吃得腰圆肚饱周身流汗才不舍地离去。
    据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及豆腐脑白的后人追忆,民国时期正是京味小吃的黄金时代,那时很多戏曲文艺界名流都是在演出卸装后到门框胡同吃小吃,如裘盛荣、荀慧生、尚小云、金少山、李万春、马连良、谭富英、谭元寿、常宝坤、侯宝林、白全福、郭全宝等都非常爱吃京味小吃,有些人是门框胡同的常客,他们均好这一口,边吃边聊天,引得常听戏捧角儿的百姓追着围着观看台下的名角儿尊容。
    门框胡同小吃一条街在上世纪公私合营年代时消失了,很多各具特色绝技的小吃传承者到工厂或公营饮食店劳动或工作。直到八十年代后在爆肚冯、豆腐脑白传人的努力下,于后门桥及西四小吃胡同才见一些小吃的复活。我曾在大栅栏地区重修前后,怀旧前往找寻门框胡同,很遗憾的是,至今胡同里已多是民居,胡同口至今也未能悬挂个胡同名牌,更没有有关门框胡同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牌匾。作为?经的一段饮食文化历史和景点应有所标示,以供人们观览和忆旧。


青云阁
    在前门大栅栏儿的西口有个相连的观音寺老街,如今亦称大栅栏西街。其东起煤市街,西至樱桃斜街东口,全长323 米,宽6 米,是一条已有近600 年历史的古老并独具特色的文化商业老街。它亦是古今琉璃厂文化街和大栅栏儿特色街区相衔接的纽带,曾是老北京文人雅士去琉璃厂淘古书字画古玩、购文房四宝后,到大栅栏煤市街听戏吃名食小吃必经的一条古街。
    在这条大栅栏西街里,除有不少商铺、饭馆、旅店、茶社外,还曾有个集购物娱乐饮食品茗并出售书刊文物于一体的 “青云阁”,它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四大商场之一,它与廊坊头条的劝业场都同建于清代,已有200年悠久的历史。青云阁曾于1905 年重修,为青灰色轿子形的建筑,它前临观音寺街西口,后面相邻杨梅?斜街。青云阁有三层楼,中层曾是旧京的跑马廊和首先引进西方娱乐时尚的台球厅,专供达官贵人们的消遣用。
    在二层有个玉壶春茶社,相传民国时期讨伐袁世凯的名将蔡锷曾在此与名妓小凤仙演绎过一段爱情绝唱。鲁迅先生在京期间曾住在宣武门外,他去琉璃厂购书时曾400 多次光临青云阁,在那儿理发,到玉壶春品茗、吃面点小吃,到富晋书社等店铺买书、买拓片、淘购古钱,并经常在青云阁与周作人等人聚会聊天,这些活动都在鲁迅日记中有过记载。“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栋栋书场满,家家相士多”;在 《肃肃馆诗集》里曾有诗句吟咏?青云阁的繁华景况。
    大栅栏西街及其青云阁日前经宣武区投资维修改造,已还原为民国时期的古街历史风貌。青云阁亦已修缮成古朴并具传统京味儿的小吃城。我与家人曾前往青云阁一游品尝风味小吃,在几名伙计“里边请您,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四季平安”等迎客祝词中,我们逛了新修后的青云阁,狂吃了京味儿的名食。这里重现了门框胡同,小吃一条街老字号的著名小吃:有小肠陈、爆肚冯、年糕钱、豆腐脑白、奶酪魏、茶汤李、羊头马、瑞宾楼褡裢火烧等传统特色小吃,我好像又重回了门框胡同听到了那京腔京韵的吆喝声。大栅栏西街及青云阁修?保留了古都的历史风貌、风情,是值得游览的集文化商贸旅游特色于一体的景观。

推荐阅读

老北京的记忆-岁时佳节

农历五月端午节后就是夏至节,夏至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在古代时要放假三日。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夏至?太阳南移,白昼渐...[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美食雅趣

老北京过年时,孩童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那饺子和年菜儿,他们最想吃最爱吃的,是那摆在佛堂里奉神祖的“蜜供”和那色彩鲜艳各种味道的“杂拌儿”。蜜供,您可吃过吗?它是新中...[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历史影像

过去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前半句说的就是咱老北京四合院里夏季的别致风景。每遇炎夏,高搭天棚以蔽烈日,闲庭信步,在石榴树和鱼...[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京城古貌

现如今崇文门外原花儿市大街已消失,拆迁后原地已盖起了国瑞城等新的小区,新的住宅楼和商业网点早已平地而起。 当我望着这旖旎的新景时,不得不回想起花儿市地区...[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