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的服饰文化

2012年02月29日

  北京人的服饰有男服、女服之分,官吏、平民之分,有季节之分,有穿着的场合之分,因此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按穿着的场合不同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中又可细分为朝服、官服、吉服、素服。

  官服是官员穿着的服装。清朝的官服没有满汉之分,是在长袍的胸前和背后缀上标志着官员品级的补子。补子为正方形,上方绣着垂云红日,下方绣着海水江牙,左右两边绣八宝或八仙,中央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中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杂职官员绣练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绣熊罴,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绣牛,九品绣海马。另有法官的补子上绣獬豸。官服上的补子是明朝洪武年间就确定了的,明、清两朝一直沿袭下来。补子可以在需要时缝在长袍上,称为补服。平民是绝对不许穿补服的,各级官员也只能穿与自己品级对应的补服,不许穿错。官服有上衣、下衣之分。下衣也叫衬衣或两截褂,下衣的上半截用棉布做衣料,下半截用绉、绸作衣料,采用大襟,右襟压在左襟上,在左边用钮扣系住,从腋下县肋下。衬衣外穿袍子,下半部前后都分为两片,称为开禊。清代宗室穿的袍子左右也开禊。左右袖口不是平直的,而是呈曲线,称为“马蹄袖”,这是清代官服特有的标志,据说与清朝马上得天下有关。上衣也叫褂子,比袍子短半尺,两袖很宽,胸背正中缝有补子。袍子和褂子都是对襟。

旧京的服饰文化 - 卤煮 - 過年好

《和素像》轴,清

  清朝官员上朝时必须穿官服戴礼帽。礼帽分凉帽、暖帽。每年三到八月戴凉帽,八月到来年三月戴暖帽。凉帽的造型有点像斗笠。在帽子顶端装有顶珠,顶珠的用料是官员品级的标志。一品官员的顶珠用红宝石,二品官用珊瑚,三品官用蓝宝石,四品官用青金石,五品官用水晶,六品官用砗磲,七品官用素金,八品官用阴文镂花金,九品官用阳文镂花金。顶珠下边装有二寸长的短翎管一支,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分。花翎也叫孔雀翎,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叫做眼,以三眼为贵。官员上朝时还要在脖子上挂上朝珠,是用珊瑚、琥珀等材料制成的。制做袍、褂的衣料有皮、棉、夹、单、纱之分。

旧京的服饰文化 - 卤煮 - 過年好

凉帽

旧京的服饰文化 - 卤煮 - 過年好

暖帽

  官员戴的暖帽有春秋两季的暖帽和冬天的皮帽。暖帽的造型为四周高三寸的帽沿,中间有红缨,顶上附有顶戴,顶戴所用材料与凉帽顶戴相同,凉帽是用藤皮编成圆锥形,用纱作里,外面糊上罗,以锦练作边,帽上有红缨,帽顶处有顶戴、花翎。

  旗人妇女戴的礼帽称为钿子,前边高后边低,用珍珠、翡翠、宝石作为装饰。前面及上边垂有缨珠络,是举行婚礼时戴的。汉人妇女戴的礼帽叫做凤冠,镂金制成上边飞凤口衔珠络,四周嵌有宝石,左右两边垂有珠络,凤冠也只有在婚礼上才戴。

  官员上朝时穿官靴,是以黑缎子做面牛皮做底,无论满汉文武官员,靴子的式样是一样的。

  北京人在办丧事时要穿孝服,孝服是用麻布、棉布制成,为白色,子女的孝服不缝底襟,腰间还要系上麻绳,还要用白布将青布鞋面蒙上。而结婚新娘要穿红色的礼服。

  除了官服外,在朝廷举行大庆典时官员们要穿另一种礼服,这种礼服的上半部绣着五彩五龙,下半部绣着八宝、海水、江牙,非常华丽,称为蟒袍。在祭祀太庙、日月坛、礼庙时,担任祭祀的官员要在袍褂上另穿披肩,下身穿朝裙,袖子带套袖。武官因军功由皇帝下旨赏赐黄马褂,是用黄色的缎子做成的,比褂子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穿的官服,补子是圆形的,除了胸前、背后,在左右两肩处也各有一个,上边绣着龙,标志着这些王公贵族都是龙子龙孙。

  其他一些社会阶层的男子也有特定的服装,像举人、贡生、监生一般穿镶有黑边的蓝袍;衙门里的皂隶、杂役穿着青色布衣;清代妇女的礼服上衣为褂子,下身穿百褶裙。

  马褂本来是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长袖、对襟,衣长不过腰,后腰正中开禊。还有一种马甲,也叫坎肩、背心,男女都可穿,没有袖子,有“琵琶襟”、“巴图鲁”等式样。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曾经把黑马褂蓝衣袍作为礼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服装基本上绝迹了。

  清代人们所穿的便服最常见的是长袍。官吏、平民穿的长袍开两禊,皇族宗室穿的长袍开四个禊。另外还有一种不开禊的长袍称为“一裹圆”,是一般市民穿的。长袍可以用绸、缎、纱、布制作。男子上身穿大袄,有夹、棉、皮三种,大袄外边可以另穿马褂、马甲。妇女的长袍称为旗袍,据说原是旗人妇女穿的长袍,到了民国时期旗袍在北京市民中流传开来,并且流传到全国各大城市及一些乡村。旗袍在两腿外侧开禊,掐腰,身材苗条的妇女穿上后显得亭亭玉立。民国时期的旗袍也有款式上的变化,下摆时短时长,袖子也时宽时窄,时长时短,领子也有高、低之分。各种花样争奇斗胜,层出不穷。

旧京的服饰文化 - 卤煮 - 過年好

民初男子

  清代旗人妇女的典型服饰是身穿旗袍,发式为两把头,还要戴上金玉珠宝制成的首饰。“两把头”的形状为横向较长的六边形,梳两把头要先把长发束起,在头顶正中扎起一个头座,然后把长发分为左右两把,再将扁方横插在头座前,用插头针把两把头发固定在扁方两端,齐耳下后垂的头发梳成扁平的燕尾,末端用发带束住,最后戴上花簪、绒花。两把头颇有一些分量,使头部的活动受到限制,两把头是八旗贵族妇女的基本发式,清官的后妃们平时请安、用膳时都要梳两把头,出宫去游玩也梳两把头。两把头虽然可以自己梳,但比较复杂、麻烦,所以皇后、嫔妃都有专门负责梳头的太监、宫女,梳头也就成了起床后的头件大事。旗人妇女是天足,脚上穿的花盆鞋跟挺高,但不是在脚跟的位置而是在中间,整个鞋底是一个底小顶大的梯形,走起路来必须十分注意保持平衡,否则很容易摔倒。两把头和花盆底给行动起居带来许多不便。

  清代汉族妇女的服装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服装的样式,以衫裙为主。普通妇女穿袄裙、披风,内衣有贴身的小袄及大袄,多是红色。光绪年以后,改穿裙为穿裤,并由大裤管改为小裤管,裤管口禳有花边。汉族妇女大多是小脚,穿的鞋叫做弓鞋。

  清代官员脚上穿靴。前门外大栅栏街上的内联升鞋店就以制作朝靴闻名京城。普通市民以穿黑面布鞋为主。冬天穿的棉鞋中有俗名“老头乐”的,鞋面由两片缝合而成,保暖性好,穿脱方便,很受老人欢迎,因此得名。平民戴的便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用黑色布料做成,形状像半个西瓜皮。冬天的暖帽有“三块瓦”、“将军盔”,有护耳可以翻下来,用各种皮毛及栽绒制成。

  民国初年,北京人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男人剪去了长辫子,并且开始禁止妇女缠足;其次是从西方引进了西服革履,成为一些新派人士的服装款式,与旧式的长衫马褂并行。大中学生则以穿学生装为主。学生装也是一种西式服装,与西服不同处在于不用翻领,而是采用低窄的狭领,领口用钮扣系紧,不用像穿西服那样系上领带,显得比较庄重实用。后来出现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领子加高,用四个明兜,便于携带物品,胸前有五颗钮扣,下身为西装裤。中山装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喜欢穿的服装,一直流行到今天。民国初年妇女的服装仍然是上衣下裙,2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受西方女装的影响,缩短了长度,收紧了腰身,再配上高跟皮鞋,使妇女的身姿显得苗条秀美。进入30年代,旗袍盛行一时,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像降低领高、取消袖子等。

旧京的服饰文化 - 卤煮 - 過年好

民初女子

  北京妇女穿旗袍是在清朝,汉民看到旗人女子穿的高领、宽袖、长身的衣裳穿在身上使身材显得苗条,于是纷纷仿效,旗袍开始流行,进入千家万户。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除了一些洋派妇女和女学生改穿短衣,大多数妇女仍以穿旗袍为主。当时的大栅栏、王府井等繁华商业区的几家大绸缎庄、大百货店都供料做衣,于是一些手艺好的裁缝聚集在附近开设门市。当时的裁缝中有“三常”,即常万顺、常万增、常万顿三个本族兄弟,在做衣时肯在领、腰、下摆三个关键处下功夫,领有高低软硬,掐腰尺寸有度,下摆与掐腰呼应,做旗袍针黹活吃重,针隔密齐,成活平整如板。

  北京的女学生中流行白色或浅淡的服装色调,打破了封建迷信的“忌白色”的观念,以朴素、淡雅的服饰令人耳目一新。她们身穿白色上衣,黑色裙子,不爱红妆爱缟素。

旧京的服饰文化 - 卤煮 - 過年好

20世纪20年代的女学生

  民国时期洋布、洋伞、洋鞋、呢帽十分流行,男人穿西服的很多,甚至出现“窄几缠身,形不掩臀,偶然一蹲,以至绽裂”的情况。公服、礼服以西式服装为主,常服则以略加改造的长袍马褂充当。

推荐阅读

老翁寻弟子传承老北京文化

据了解,叫卖老人叫崔燕民,出生于1931年,今年82岁,满族人,从小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长大。为维持生计11岁开始"吆喝"走街串巷,至今能表演老北京至少150种叫卖声。希望在他...[详细]

老北京文化

 离钟楼西不到300米有个叫小黑虎的小胡同里有个小庙。老人们说起庙的来历,都说是以前的铸钟娘娘庙。传说中讲,当年铸钟时,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期限将至,如不能如期...[详细]

文化茶座讲老北京文化

近日,鲁谷社区七星园北社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老北京胡同的趣闻轶事”的文化茶座,居民们坐在一起畅谈老北京胡同里的趣事儿。 “阜成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详细]

老北京为啥爱看戏?

 老北京爱戏,名闻遐迩,在这片土地上,京剧得以生根发芽,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那么京剧为何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详细]

老北京的宠物文化

 说起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宠物实在是不少, 大致分起来有四类,一是鸟类、二是虫类、三是鱼类、四是兽类。饲养宠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种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详细]

老北京的服饰文化

北京人的服饰有男服、女服之分,官吏、平民之分,有季节之分,有穿着的场合之分,因此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按穿着的场合不同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中又可细分为朝...[详细]

老北京四季卖货声

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北京人要祭财神,祭品是活鲤鱼和鲜羊肉,此外,用鲤鱼做的菜也是春节家宴上必不可少的,取“连年有余”的意思,图个吉利。所以正月初一、初二两天有小贩...[详细]

90后艺人重现老北京文化

本报讯(记者王铮)前晚,展现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绝对北京创世京情”演出,在十里河天骄文化城上演。 民间老艺人李春华、孙庆龄和90后新秀安子元一同登台,为观众奉...[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