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为啥爱看戏?

2012年03月05日

  老北京爱戏,名闻遐迩,在这片土地上,京剧得以生根发芽,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那么京剧为何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

  首先,与商业繁荣相关:表演艺术的进步,要依靠商业环境,否则戏班无法生存,演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和钻研业务。中国戏剧种类颇多,但影响较大的剧种都诞生在富庶地区,清代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更是南北物流的中心,这推动了娱乐业的进步。

  其次,与人文环境相关:戏剧艺术不断提高,与观众整体素质有很大关系,只有高端观众数量多,剧组才会有提高自身水平的动力。清代富庶城市颇多,但说到人文荟萃,还是北京最具代表性。因为,过去官员要通过科举,本身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加之外地举子为求功名,多会聚京城,再有就是世家大族门风森严,此外皇家也比较关注京剧,几方合力,营造出高端市场。以慈禧太后为例,她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主要知识都来自看戏。再比如清代戏院有“官座”,即包厢,每天费用高达40吊,居然供不应求,有了这个支撑,各戏班自然会全力打磨技艺,精益求精。

  第三,与完善的培训体系相关:市场投入大,则专业分工逐步细化,特别是后来戏校的诞生,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更有优势,师傅带徒弟固然较深入,但培训数量少,此外徒弟易受师傅个人风格限制,而学校式教育有利于打造全面型的人才,培训效率也高,从而为舞台源源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最后,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通过舞台不仅能赢得观众的赞美,还能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刺激了外行人加入其中的积极性,而外行乃至外行子弟进来,会将不同的行业经验带入舞台,提供更多元化的营养,避免了行内子弟近亲繁殖、经验封闭的风险。

  在清末民初,不仅戏园里有表演,茶馆、餐馆、寺庙都有京剧表演。一方面是观众多,其他行业要靠这个拉客,另一方面,按清代规矩,女人不得入戏园,民国时虽无此限,但日久已成风气,普通女子一般也不敢向流俗挑战。然而,古人以孝为先,母亲做寿,需要唱戏来凑趣,这就促成了堂会的风行,但富贵人家自己有戏台,尚可如此,普通人操办不起,便借用寺庙演戏,清代禁止女子入戏园,却没禁止她们看戏,在女性观众的支持下,戏剧从在寺院演,逐步扩散到餐饮、茶楼、会馆。在这里,诞生了老北京很多著名的戏园。

  安贫乐道,富而知礼,这是古人所设想的美好社会,京剧颇有教化之功,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可推动人文环境的建设,这在老北京成为各方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京剧发达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推荐阅读

老翁寻弟子传承老北京文化

据了解,叫卖老人叫崔燕民,出生于1931年,今年82岁,满族人,从小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长大。为维持生计11岁开始"吆喝"走街串巷,至今能表演老北京至少150种叫卖声。希望在他...[详细]

老北京文化

 离钟楼西不到300米有个叫小黑虎的小胡同里有个小庙。老人们说起庙的来历,都说是以前的铸钟娘娘庙。传说中讲,当年铸钟时,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期限将至,如不能如期...[详细]

文化茶座讲老北京文化

近日,鲁谷社区七星园北社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老北京胡同的趣闻轶事”的文化茶座,居民们坐在一起畅谈老北京胡同里的趣事儿。 “阜成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详细]

老北京为啥爱看戏?

 老北京爱戏,名闻遐迩,在这片土地上,京剧得以生根发芽,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那么京剧为何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详细]

老北京的宠物文化

 说起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宠物实在是不少, 大致分起来有四类,一是鸟类、二是虫类、三是鱼类、四是兽类。饲养宠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种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详细]

老北京的服饰文化

北京人的服饰有男服、女服之分,官吏、平民之分,有季节之分,有穿着的场合之分,因此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按穿着的场合不同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两大类。礼服中又可细分为朝...[详细]

老北京四季卖货声

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北京人要祭财神,祭品是活鲤鱼和鲜羊肉,此外,用鲤鱼做的菜也是春节家宴上必不可少的,取“连年有余”的意思,图个吉利。所以正月初一、初二两天有小贩...[详细]

90后艺人重现老北京文化

本报讯(记者王铮)前晚,展现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绝对北京创世京情”演出,在十里河天骄文化城上演。 民间老艺人李春华、孙庆龄和90后新秀安子元一同登台,为观众奉...[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