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旧京街道的规格与质量

2012年02月23日

旧京街道的规格与质量 - 卤煮 - 過年好

  北京的街道在元大都时就有规制,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当时的一步为5尺,约合1.5米,由此估算当时的大街宽度为36米,小街宽度为18米,胡同宽度为9米。不过到了明代,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制。例如从正阳门到永定门的这条中轴线上的主干道,它的宽度是25~28米。元、明时期的地安门大街,到了清末只剩下15.7米了。前门大街西侧的珠宝市街、粮食店街原来是前门大街的一部分,由于摊贩到街头摆摊,久而久之,竟被隔成了两道街,街道的宽度自然也就减少了许多。前门大街东侧与大街平行的果子胡同等大概也是这样形成的。

  元大都时期北京的街道有严格的规划,所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赞道:“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从《析津志》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知道元代的大街、小巷、胡同都是很宽阔的。到了明代,大街宽度约为25~28米,小街约为12~15米宽,胡同约为5~6米宽。到了清末,一般的街道只有9~12米了,在东城铁狮子胡同西口,联接着一条不长的街道,名叫宽街,这条街实际上并不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大概在当时,这一地区内这条街是最宽的了。当时一般的胡同也就是3~5米宽,最窄胡同竟然只有55~65厘米宽。

  明、清两代北京城里的街道,绝大部分是黄土路,只有王府井大街,东单,西单,鼓楼大街是石渣路,前门、打磨厂、西河沿地区是缸砖或石板路。马路中间是甬道,是走车马的,两侧摆有各种杂货摊,行人也在两侧走。那时的马路是中间高,两侧低,像一道缓坡。两侧的人行道约占三分之一,甬道占三分之二。铺路用的黄土既松散又干燥,马路上面常有很厚的一层浮土,刮风时常常使黄土漫天飞扬,甚至使整个天空都变成黄色,过往行人被刮得满身满脸都是土。北京地区干旱少雨,可是一旦下起雨来,雨水落在土路上,和成了稀泥,又堵塞了暗沟,泥沙随雨水进入护城河,使河底抬高,甬道两侧潴留的雨水,甚至灌进居民院内,淤泥进入暗沟,使得暗沟年年掏,年年堵。

  黄土铺就的道路本来强度就不够,加上沉重的拉货、坐人的马车反复碾压,更加凸凹不平。有的市民擅自将铺路的黄土挖走,用来做煤球,贫民在路边的小摊上吃完饭后随手将残汤剩菜倒在路上,小贩在路边卖菜卖鸡鸭也难免扔下一些菜叶、鸡毛。更有甚者是一些市民随意在街道边、胡同里大小便,使得路边屎尿遍地,臊臭难闻。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街道,也使坐在驴车、骡车上的乘客颇受颠簸之苦,也难怪每当皇帝经过某街道之前,要先用黄土垫地,净水泼街。

旧京街道的规格与质量 - 卤煮 - 過年好

  老北京人都知道这两句话,一句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对老北京街道、胡同的真实描绘,另一句是“晴天是香炉子,雨天像墨盒子”,这是对老北京街道的形象比喻。香炉里的灰黄色的香灰堆积得很厚,行人走上马路,就像掉进了大香炉里,一脚踩下去浮土能把脚面埋上。刮起风来不但满头满脸都是黄土,甚至连耳朵眼里,鼻孔里,脖子里都是土,真可谓“一点没糟蹋”。下雨时候街道上全都是粘糊糊脏兮兮的泥浆,行人仿佛掉进了蓄满墨汁的大墨盒子。

  老北京的街道状况之所以如此之差,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财政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证明,在清朝雍正年间,修一条6.6米宽的普通街道,平均每尺道路的费用为5.3两白银,修建一条5000米长的道路,竟然耗费白银8万两,很可能与各级官吏层层贪污、中饱私囊有关。

  当时的北京人,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京城道路的恶劣状况怨声载道,但是政府要征收交通税用来修路,王公贵族带头反对,平民百姓也不愿交。小贩沿街卖货、挤占道路的情况十分普遍,清政府对此状况也无可奈何,随地便溺更是积习难改,一些街道两旁屎尿横流,臭气扑鼻。

  直到1904年,清政府才开始在王府井、东华门、东长安街等处铺设了十几条石砟路,于是在民间留下了“清末修道”的口碑。这一举措大概也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另外在皇城门前和东交民巷也修建了低等级的柏油马路,共修筑道路88条,总长75公里。其余的街道仍然都是土路。

  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内,修建了一些市区的马路和通往外省市的公路。1917年修建了京通公路,这条路西起朝阳门外大黄庄,东至通县新城南门,道路宽6米,长10公里。后来又陆续新建、改建了北京通往天津的公路,北京通往山海关的公路,北京通往承德、保定、张家口的公路。这些公路的质量不高,标准也低,路面狭窄,凹凸不平,遇上下雨,常会翻浆。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北京的公路里程总共不过215公里。

  从1913年起,由市政公所主持,逐步拆除了皇城,开辟了多条贯通南北、东西的大道,填筑了明壕,改修了暗沟,到1918年已修筑道路120余段,大多是土路,1915年修筑了第一条沥青马路。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街道才彻底改变了面貌。人民政府首先组织广大群众将街道两旁堆积多年的垃圾清理干净,然后将全城的街道铺上沥青,使昔日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后来又将许多街道展宽,像东、西长安街有80米宽,其他街道也不同程度地扩展了,从而为交通流量成倍增长提供了道路条件。昔日的宽街变成了一点也不宽的小街了。北京的街道面貌在不长的时间内有了根本的转变。

推荐阅读

北京古都 绝对皇城的独特京味儿

作为六朝古都,北京不是历史最久远、建都最多的皇城,却是中国众多古皇城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座城市。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城本身就是一道文化...[详细]

老北京的旅店与庙寓

北京城从元代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设会同馆,专门接待各国使节和商人。明代北京的旅馆有接待外国使节和商人、国内少数民族的会同馆,也有专门...[详细]

在火檐墙里寻访城市的轨迹

“房子一边盖”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也是关中民居最典型的特征。关中的四合院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除院落狭长以外,其两边的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当地人称厦房)。十年九...[详细]

京城多重护城河

历史上在北京建都的五个封建王朝中,尽管有四个是东北的少数民族,但他们来到中原后,都基本接受了汉人文化。所以在建设都城时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根据《周礼·考工记...[详细]

刘心武:半城宫墙半城树

 那年八岁,刚到北京不久,父亲带我去玩,坐的人力车,父亲把我搂坐在他怀中。转过沙滩,接近景山和神武门时,我忽然挣着身子大叫起来:“爸!爸!”车夫惊讶地扭回头,父亲则紧紧地...[详细]

井院儿

近年来,无论是静夜独处,与友人闲谈,还是陪年近九旬的老母亲聊天,都离不开早年在古都生活的历历往事。几天来,记忆的屏幕又定格在了旧宅中的那口老井。...[详细]

聊聊老北京的交通工具

咱老北京过去骆驼.马.驴.骡子.轿子.骡车.爬山虎.洋车.三轮车.自行车.当当车.火车.仅有的汽车和河里冬天的冰床儿.春夏秋三季护城河里的舟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详细]

四面钟是拴船的大铁锚?

“中轴线”申遗,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老北京的中轴线已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详细]

铸银子的炉房

 炉房的买卖是以化铸银子为主,也存放款项。炉房有官私之分,官炉房则必须在户部注册,接受户部交给的任务。北京早年间的炉房都在珠宝市一带。 ...[详细]

朝外旧事

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对那地方产生感情,也能见证那里的变迁,仿佛把感情融在了那里,我对朝外大街就有这种感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朝外芳草地西...[详细]

透过砖头看穷富

 至于老北京富人用砖,则讲究磨砖对缝,就是把砖磨得像镜子那样平……插不进一把刀子。   砖,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今天再普通不过,但在老北京,砖可不是便宜东西,从砖上...[详细]

家住皇城根

东皇城根大街北口是地安门东大街,南边路口是晨光街,距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和故宫都不远。大街中段的西边紧邻著名的五四运动发源地沙滩的北大红楼,东边毗邻为首都十大...[详细]

承载乾隆皇帝御制碑的燕墩

燕墩作为北京城南端地标性建筑,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可小觑,更有人将其看成是老北京中轴线南端延长线上的起始点。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是一座砖...[详细]

克林德碑虽倒 保卫和平永存

风景幽美的中山公园位于北京紫禁城的右前方,天安门的西侧,面积362亩。唐代这里是古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在海子园建瑶屿行宫,将这座临近御园的古刹扩建成大...[详细]

大高玄殿为啥俗称“小天坛”

在文物古迹高度集中的朝阜大街上,在景山前街的西边,有一座皇家道观大高玄殿。大高玄殿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距今已470年。大高玄殿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