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北京皇城西南角之谜

北京皇城西南角之谜

2012年02月22日

 在幼小的记忆中,西皇城根南街,是一条行人冷落、车马稀疏的街道。这条街的街西,因礼亲王代善在此居住,王府规模恢弘,曾被称之为王府夹道。代善是努尔哈赤二子,八大铁帽子王之一,12代亲王世袭罔替,与大清朝相始终。

  街的东面,是一条残败的墙垣,墙上开着稀稀落落的墙垣式街门,看不到北京胡同里,那种触目皆是的别致的四合院门楼。如果你细心去寻,不难在墙根处发现几块古老的城砖,这里也曾是皇城墙的遗址。顺墙南行,到了灵境胡同,皇城的墙本应继续往南,却在这里拐了弯,直奔西而去,一直伸到中南海的里面,然后再向南折。灵境胡同东口往南,很长一段的皇城墙都隐在中南海围墙的里面。皇城在这里缺失了一角。

  ■皇城缺角之谜

  皇城缺角的原因,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有的说,这是依了《周易》八卦“天塌西北,地陷东南”之理,皇城的西南缺一角方能避邪。我搞不懂《周易》,不敢妄言,我只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倒是都要严格遵循八卦之理,门开在什么方位,都是有一定说法,几百年来就这么沿袭,几乎没有特例。建皇城那么大动静,把方士请来占上一卦,再用八卦的理论推断一番,在那个方术盛行的明代,让皇城的西南缺一角,也就没什么新鲜了。

  也有的说,明代的皇城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向南扩建的,元代,西南角有一座大慈恩寺,明代扩建皇城时,就有意将寺院闪了出来,皇城因此在西南缺了一角,看来,此说也有道理。

  更有人考证说,元代以前,北京的西南有一条金水河,这条河从西直门,经赵登禹路,到太平桥,辟才胡同后,穿过甘石桥分成两路,一条由东斜街流到西皇城根向北,从平安大街东折流至北海,一条沿灵境胡同向东注入中海,所以,皇城在这里缺了一角。这种说法,给人的印象是河水阻断了明皇城向南扩建,造成了皇城在这里缺角。

  对此说,我颇存疑义,缺了一角,就可以解决墙跨河而过的问题吗?我不能进中南海实地考察,不敢说伸入中南海之后的皇城又是如何折而向南的,我想,总不会在这里开一豁口吧?

  元代的金水河是一条经过改造的河,流经到皇城脚下,便被分成两股,形成绕经元代皇城西北和西南的护城河。

  而明代则不同,我从目前能查到的明朝万历———崇祯年间(1573-1644年)的北京的地图来看,金水河在明朝又被改道,改道为从赵登禹路向南,经太平桥大街再向南,注入宣武门外大街的护城河中,改造的时间很可能是与扩建皇城的时间同步,因为明朝的皇城,护城河已不复存在,金水河流向这里已没意义,而事实,元代的“甘石桥”在明代是叫“干石桥”,金水河在这里早已没水。

  皇城缺角的原因就让它是个谜吧!古老的北京正因有无数的待解之谜,方显出历史的厚重与迷人。

  ■元代的皇太子宫就在皇城的西南角

  七百多年,历史的脚步匆匆从皇城的西南角走过,留下很多模糊的印痕,隆福宫的存在又被毁掉,还有多少鲜为人知?

  如果你对《马可·波罗行记》中,汗八里皇太子宫的描述还是一团迷雾,那么,我劝你到皇城的西南角实地看看吧。

  西安门大街以南,灵境胡同以北,西皇城根大街以东,府右街以西,这一块地方,除了府右街是一条宽展的马路外,其余的胡同都很杂乱,低矮的民房,狭窄的胡同,你看过之后也许多少有些失落,眼前的一切使你无论如何也联想不起往日的辉煌。惜薪胡同,光明胡同,图样山胡同,东红门胡同,西红门胡同……元代在规划大都时,没有这些胡同,胡同的形成始于清代。元代这里有辉煌壮丽的宫室。《马可·波罗行记》中记道:“大汗为其将承袭帝位之子建一别宫,形式大小完全与皇宫无异。”说的就是这里,兴建于公元1274年的隆福宫———皇太子宫。

元宫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以大明殿为主体的宫城和御园,西岸建有兴圣宫和隆福宫,琼华岛上建有广寒殿,瀛洲上建有仪天殿,元代的皇宫几乎充塞了皇城。

  元宫的规模和气势是前无古人,甚至是远胜于明清的,这也是和蒙古大汗忽必烈手持纯钢弯刀,跨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征服世界的雄心匹配的。

  遗憾的是元代的皇宫在北京已经没有什么遗留。


推荐阅读

北京古都 绝对皇城的独特京味儿

作为六朝古都,北京不是历史最久远、建都最多的皇城,却是中国众多古皇城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座城市。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城本身就是一道文化...[详细]

老北京的旅店与庙寓

北京城从元代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设会同馆,专门接待各国使节和商人。明代北京的旅馆有接待外国使节和商人、国内少数民族的会同馆,也有专门...[详细]

西皇城根忆旧

 新中国建立初期盖西皇城根北街21号院2号楼富乐山酒店那座楼时,我家住在西边大拐棒胡同距离不远一个平房院里(那个院子已经变成楼房)。那时候还没有塔吊,在脚手架上...[详细]

在火檐墙里寻访城市的轨迹

“房子一边盖”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也是关中民居最典型的特征。关中的四合院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除院落狭长以外,其两边的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当地人称厦房)。十年九...[详细]

京城多重护城河

历史上在北京建都的五个封建王朝中,尽管有四个是东北的少数民族,但他们来到中原后,都基本接受了汉人文化。所以在建设都城时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根据《周礼·考工记...[详细]

刘心武:半城宫墙半城树

 那年八岁,刚到北京不久,父亲带我去玩,坐的人力车,父亲把我搂坐在他怀中。转过沙滩,接近景山和神武门时,我忽然挣着身子大叫起来:“爸!爸!”车夫惊讶地扭回头,父亲则紧紧地...[详细]

井院儿

近年来,无论是静夜独处,与友人闲谈,还是陪年近九旬的老母亲聊天,都离不开早年在古都生活的历历往事。几天来,记忆的屏幕又定格在了旧宅中的那口老井。...[详细]

聊聊老北京的交通工具

咱老北京过去骆驼.马.驴.骡子.轿子.骡车.爬山虎.洋车.三轮车.自行车.当当车.火车.仅有的汽车和河里冬天的冰床儿.春夏秋三季护城河里的舟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详细]

四面钟是拴船的大铁锚?

“中轴线”申遗,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老北京的中轴线已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详细]

铸银子的炉房

 炉房的买卖是以化铸银子为主,也存放款项。炉房有官私之分,官炉房则必须在户部注册,接受户部交给的任务。北京早年间的炉房都在珠宝市一带。 ...[详细]

朝外旧事

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对那地方产生感情,也能见证那里的变迁,仿佛把感情融在了那里,我对朝外大街就有这种感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朝外芳草地西...[详细]

透过砖头看穷富

 至于老北京富人用砖,则讲究磨砖对缝,就是把砖磨得像镜子那样平……插不进一把刀子。   砖,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今天再普通不过,但在老北京,砖可不是便宜东西,从砖上...[详细]

家住皇城根

东皇城根大街北口是地安门东大街,南边路口是晨光街,距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和故宫都不远。大街中段的西边紧邻著名的五四运动发源地沙滩的北大红楼,东边毗邻为首都十大...[详细]

承载乾隆皇帝御制碑的燕墩

燕墩作为北京城南端地标性建筑,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可小觑,更有人将其看成是老北京中轴线南端延长线上的起始点。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是一座砖...[详细]

克林德碑虽倒 保卫和平永存

风景幽美的中山公园位于北京紫禁城的右前方,天安门的西侧,面积362亩。唐代这里是古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在海子园建瑶屿行宫,将这座临近御园的古刹扩建成大...[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