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王公府第
2012年03月08日
四.仅次于故宫的豪华四合院
北京作为帝王之都由来已久,元代废弃了金中都(现在的广安门一带),对新建的大都城进行了严格周密的规划,形成了棋盘式的整齐划一的胡同街巷格局,这就为以后京城的基本住宅形式——四合院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合院作为北京特有的住宅形式,是由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形式的演进和发展而形成的。
四合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营造理念,取“四”为四方,象征“地方”之意;取“合”为闭合,象征“天圆”之意。四合院有方有圆,院落和房屋代表着“阴”(“虚”)、“阳”(“实”)的相辅,整体建筑依据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形成“内外有别”、“上下有分”、“长幼有序”的格局,反映了封建家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的居家理想。
近年来在建筑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证实,元代对北京施行了以胡同和坊巷为标志的严密规划,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具有蒙古人居住特点的院落式住宅。而四合院式住宅的成型得益于明代对北京的大规模营建,也是古代院落式民居建筑趋于成熟的标志。具有雄才大略的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在这块经历了几个世纪曾经由多个民族交替统辖的华夏厚土上,为打造出一个能治国安邦的新都城,先后数次往北京大量移民(共约六万余人),同时调集了大批各地的能工巧匠开始建造新帝都的城池、庙坛和皇宫园囿。故宫的建造充分`遵循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理念和皇权至上原则,她标志着包括古代宇宙观和正统儒家思想在内的汉文化传统的复兴。北京的四合院和皇宫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建筑的构造和原理而言,故宫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落组合而成的超大型四合院,只不过用料更考究、装饰更豪华。故宫代表着乾坤之博大,不仅体现了由封建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而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与此同时,大量能工巧匠带来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可想而知,这对北京一般住宅建筑水平的提高也起了推动作用。
清朝定都北京,一改历代帝王大肆拆毁旧朝宫室的传统,沿袭了前朝的城池、宫殿甚至旧制,使历经元、明两代不断营建、已趋完美的北京城躲过了改朝换代的生死劫,得以完整传承。随着政权的稳固,“康雍乾”盛世的到来,在京都内城又涌现出一批特殊级别的四合院——王府。作为清代特有的职能性建筑,北京的王府沿袭了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具有更多的园林特征,也融合了满族贵族的礼俗和居住习惯。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恭王府来看,她不仅有豪华精致多重多进院落,而且有造型优雅、幽邃怡神的池塘水榭、花草树木、假山叠石、亭台楼阁。因此从王府规模和定位来看,她应该是仅次于故宫的豪华四合院。王府的出现使得京城的住宅等级更趋多样化,也是清朝皇权向外部延伸的建筑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