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夏至,地坛祭地—大祀方泽与从祀山岳

2010-01-23 09:48

    夏至,“星火纪苍龙,阳鸟尽午中。应时陈盛祀,先事惕微宫。林管调宫微,方坛配昊穹。夔夔群辟集,惴惴一诚通。永念阴阳嬗,端惟造化功。祇期长养遂,万物有熏风。” 清高宗的一首五言古诗仿佛把我们带回到260余年前的那个夏至……

    地坛祭地

    祭地制度起源于原始农业和自然崇拜,据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在树林间空地的土丘上举行,后来发展成用土筑坛,并演变成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为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周礼》中就有“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的记载。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现山西省万荣县)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

    现在的地坛建成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东侧,依“南乾北坤”之说与天坛遥相对应。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企盼在帝王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公元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其中正祭皇帝亲祭174次,恭代207次。

    明清两朝的吉礼祀典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祭祀皇地祇神为最高等级的大祀。祭地大典每年夏至举行。古人认为这一天 “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选在这一天祭祀属于阴性的皇地祇。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依次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读祝、亚献、终献、受福胙、彻馔、送神、望瘗、礼成。进行中各奏乐章一章,初献至终献时分别舞武功之舞和文德之舞。但不同的是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整个祭祀过程十分隆重,不但祭品丰富,礼仪复杂,而且场面宏大,期间皇帝需跪拜70余次,耗时约两小时。

    从祀山岳

    方泽坛下层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石座,放置有“五岳”、“五镇”山形和“四海”、“四渎”水型,均为东南向。祭祀时以五岳五镇、皇帝陵寝所在的五陵山和四海四渎从祀,是安放从祀神位的四从坛。

    对于“五岳五镇”的祭祀来源于远古先民的山川神灵崇拜,相传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就化为五岳。在漫长的数千年封建时代,“岳”、“镇”是皇权和社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象征与标志,是国泰民安、和谐顺畅的寄托,丰厚文化底蕴,使之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五岳风光”与“五镇奇观”一直被尊称为“华夏十大名山”,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历代封禅祭祀不断。据《明史》记载,“五岳五镇”的封号起于唐、宋时期,宋代封五岳为帝,五镇为王。至明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此后清代康熙曾多次造访南镇、西镇,并留有牌匾;乾隆也曾三登闾山,为北镇题词吟咏。而五岳名山更是历代驰名中外,令许多名人雅士在此流连忘返。

    《通典》卷四十五《礼五·沿革五·吉礼四》中有大量关于唐代前“五岳五镇”祭祀的记载,这种对于山岳的祭祀礼仪到了清代已十分完善,这一点我们从祭祀时的陈设中便可略窥一二,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在大祀方泽时“五岳”、“五镇”分别与“五陵山”从祀于方泽坛下层,其中五岳从位设于东一坛,设黄缎方幄次一座,幄内设石雕山形一座,上设神位(丹漆金字),爵桌一处,明黄锁金缎罩衣,上设爵垫一、黄瓷盏三十;笾豆桌一处,明黄锁金缎罩衣,上设豋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左右烛台各一;幄内外黄羊角座镫各二;幄前设三格俎,炉几一,镫几二,上设铜炉一,靠具,黄羊角鱿鲩镫二;幄外北旁设馔桌一,明黄锁金缎罩衣,上设馔盘一;尊桌一,明黄锁金缎罩衣,上设黄瓷尊一,疏布幂勺具,实酒六瓶,黄瓷爵三;接桌一,明黄锁金缎罩衣,上设帛篚一,内盛青、黄、赤、黑色礼神制帛各一端,白色礼神制帛四端;香盒一,内盛方柱降香一炷、细攒香二两。五镇从位设于西一坛,也设黄缎方幄次一座,幄内外陈设与五岳从位陈设基本相同,只是帛篚内所盛改为青、黄、赤、黑色礼神制帛各一端,白色礼神制帛三端,略低于五岳从位。在祭祀结束后,神位均请回皇祇室供奉,每月初一、十五由太常寺官员拂拭神幄,上香行礼。

    从这些繁琐复杂的陈设、繁文缛节的祭祀可以看出封建帝王对祭祀的重视,他们通过祭祀这一手段,将皇帝的绝对权威昭告世人,将“天父地母”、“皇权天授”的思想通过与天地对话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无论是大祀方泽还是从祀山岳,支撑其发展延续的动力都是古人对于人和宇宙关系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祭天礼地的灵魂所在。

    君王祭祀

    在漫长的地坛祭地历史中有几次偶发事件使祭祀与众不同,也更加增添了地坛祭地的神秘与庄重。清嘉庆十八年夏至,皇帝亲诣方泽,当时京城、直隶等地已久旱无雨,在祭后的第二天京城就普降甘露,并连降两日。嘉庆皇帝倍感欣喜,为表感激,他参照乾隆三十五年的旧例,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旻宁,清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因要修缮皇祇室内的高宗纯皇帝神牌托底,嘉庆帝派遣哥哥成亲王永瑆恭诣行告祭礼,但在过程中出现了次序的错误,因此成亲王及太常寺官员均受到了较重的处罚,永瑆被罚在家闭门思过,并罚半俸十年,其子绵勤也被革去了内大臣职务,在家侍父。由此可看出古代君王对地坛祭祀的恭敬与重视。

推荐阅读

老北京习俗之过春节(终) 厂甸为何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每逢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南城琉璃厂就会有厂甸庙会,一年仅有这一次,而且卖的东西很有特色,很多是平日里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详细]

北京春节的13个习俗大盘点

说起北京春节的习俗,不妨看看老北京的民谣:“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炖锅鱼来炖锅肉,廿七杀只鸭子、宰只鸡,廿八把面发...[详细]

春节习俗:老北京过年循老礼儿

在中国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里,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一个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详细]

老北京亲子过大年!正月逛庙会 十五看花灯 清真美食...

在北京过年最重要的两样是京味儿和年味儿。虽然现在的高楼大厦雾霾天代替了多年前的红砖灰瓦四合院,然而每年一次春节的到来,还是让我们尽力复原着京味儿的老传统和...[详细]

白塔寺老街坊们自己办庙会 原汁原味还原老北京习...

老年间的书信怎么还有跪着的?“噗噗噔儿”是个啥?白塔“微妙会”上有答案。1960年白塔寺庙会消失,今年春节前,该地区的老街坊们自发组织,根据当年的记忆,在白塔寺旁办起...[详细]

老北京人的吃"春儿"

春天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而过去的老北京人除了踏青之外,就该吃“春儿”了。老北京人的吃“春儿”,叫开春儿第一口,从百姓到皇宫,都要尝这口儿。...[详细]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详细]

北京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快到了,年越来越近了.其实从腊八敬佛喝粥起,就已经进入了春节的准备期.老北京时期,一般到腊月二十之后,京城大街上就开始出现“书春摊”、“对子摊”了。“揭对...[详细]

老北京习俗:春分吃太阳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欢度春节与上元节之后,紧接着便在农历二月春分日寅时举行祭祀太阳神的活动,曰“中和节”。 明清两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详细]

惊蛰老北京的习俗-吃懒龙

民俗学家"懒龙司机"表示,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一天应该吃“懒龙”。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讲究这些了。 著名北京民俗专家崔普权老师说,惊蛰这天吃“懒...[详细]

老北京饭桌上的习俗

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以前的北京都是大家庭生活,三世同堂是很多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绝对不能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样做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因...[详细]

老北京岁时习俗

 顺星:正月初八黄昏后,以纸蘸油,燃灯108盏,烧香祭祀,叫顺星(清时习俗)。天诞:正月初九为天帝诞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设皇坛,各道观设醮。 散花灯: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详细]

老北京立春吃春饼习俗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详细]

吃春饼 老北京立春的风俗

立春,在我国古代历法上是一个节气,而在老北京来说则是一个风俗。这个风俗与吃分不开,在老北京风俗中立春又叫打春,是老北京人在春节前后的一个重要的风俗,为什么说是...[详细]

春节民俗: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贴窗花...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详细]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