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为何少绿化

2012年02月29日

  老北京是历史名城,可绿化状况的资料却很难找到,新中国成立时,北京绿化率仅有1.5%,令人奇怪:我们有深厚的天人合一的传统,为何在保护生态资源方面,却做得如此之差?

  这其中有四个原因:

  首先,古代生产力有限,很少出现大规模破坏环境的事情,故政府很少关注这方面的问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第二,北京的绿化,许多属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但到清末,社会迅速贫困化,皇家园林成了无主之地,被大量垦殖破坏,私家花园也多荒废。

  第三,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间,社会动荡,为躲避战火,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人口过载,生态压力剧增。

  最后,几任政府的错误举措,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提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14年,农商部出台了相关法律,1915年,正式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改为3月12日)。然而,只有上层建筑,没有操作抓手,根本无法落实。从清末起开始在北京种植行道树,可忙了几十年,居然只种了1.45万株,实在少得可怜。

  抗战时期北京沦陷,日军一度推行绿化,可到1944年战事吃紧,又大搞“献木”,用来修碉堡,给北京绿化带来了严重破坏。解放前,国民党军队在东单附近修建临时机场,竟将天坛外坛古树砍伐一空,许多历史名树亦无法幸免。

  城区内如此,城区外更糟。北京周边多山,本是林木茂密所在,但明末玉米大量引种中国,它能耐山地寒冷气候,农民上山刀耕火种,无人过问。北京气候偏寒,降水不多,森林生态系统本来就较南方脆弱,经此一厄,损毁严重。

  那么,为什么当时人对此关注甚少,以至于很少留下相关记载呢?

  因为前人对生态变化没有精确观察,只有感性认识,而破坏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往往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恶果,一代人去世了,在他们眼中,环境只有微小改变,他们自然不屑记录,这样一代代积累下来,人们身处在灾难中而不自知。此外,北京绿化虽差,四合院向来有种树的习惯,而传统调查时,往往遗漏此项,甚至不统计。身边就有树,小环境还是不错的,所以大家对环境变化也没什么怨言。

  从历史上看,皇家相当重视绿化,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不仅在各坛庙广植松柏,还在昌平建有“松园”,清代近郊许多荒山被封,以防止人们破坏。可这种靠权力强制维护的绿化并不牢靠,随着权力变迁,珍藏的那些绿化带遭遇“公地危机”,很快被破坏殆尽。

  保护环境,关键还是要靠全民意识的提升,今天,北京绿化率已超过50%,是全国最好的城市,这值得每个北京人骄傲。(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园林绿化志》)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