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2012年03月05日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最值得期待的东西了。如果说正餐像大人,那么,小吃就像一个小孩,小小地吃一顿,是正餐之外的零食。它不仅仅为求饱腹,还要追求那么一点儿独特的风味,那么一点儿无拘无束的氛围。人长大了,吃正餐宴会多了,偶尔也会回想起小吃,有机会再去吃一回小吃,就好像过腻了正襟危坐的日子,需要到外面小小地不过分地放肆一下,撒一回野一样。

  小吃有一种天真的东西在。口味总是小时候养成的,小吃往往与儿时光阴相伴随,是一种由味觉组成的时光隧道。一个人不管多大年纪,只要吃上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吃,比如一个北京人,吃上一串冰糖葫芦,一只烤白薯,或者喝上一口豆汁就着焦圈,他立刻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一下回到了从前。

  任何地方,都有由当地水土养育出的独特物产,由当地人用独特的方式加工出独特的食物,人们叫它风味,与风情、风俗相并列。外地人,比如一个旅行者,到了一个地方,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就离不开对吃的体验。一个人要是对一个地方的饮食不习惯,不喜欢,往往意味着他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不会喜欢。这是一种味觉的拜访与交流。

  与房屋、街道这些有形的建筑物不同,味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消失往往也是不声不响的。比如,北京小吃的消失,就不像四合院拆迁一样,有很多人关注。

  胡同是小吃的根。失去了胡同,北京小吃就失去了家。小吃本来是胡同的产物,是熟人社会的产物。那时候,大家都住在平地上,街坊邻居,大人小孩,在胡同里小吃店中问候照应,消磨时光。现在,大家都住了高楼,离地面远了,人都摞起来了,高高低低,人上人下,近在咫尺,天天碰面,却相互都不认识了。没有了胡同的北京小吃,散落在超市商场或大街夜市上,也渐渐失去滋润而变得粗糙,好像一个美人失去了水色。

  北京是首都。首都的开放性决定了北京小吃更新换代快于其他地方。天南海北,四方杂处,给北京带来新的口味。人性喜欢追逐时尚,在吃上也喜欢尝鲜,北京小吃就变得繁杂起来,与其他地方相比,口味也变得大同点击查看大同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小异起来。今天北京到处可见的拉面、灌汤包、羊肉串之类,巧克力、冰激淋、汉堡包和薯条之类,将来就是新一代儿童的味觉回忆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过去,日子不富裕,小吃也不能随意就吃,但吃一回,就真正香甜一回,那天然的色香味就让人记住一回。现在,吃小吃已经变得不算一回事,人们却再也吃不出原来那种香甜味道了。化肥、激素和农药,增白剂、色素和回收油之类东西,正在使街边小吃不再是风味的标志,而变成来历可疑的东西。

  如果说这时代的变迁是一部交响乐,那么,小吃不过是其中的一支小调歌曲。但这是一支与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柔软部分产生共鸣的小调,它因为无形无声而更加令人惆怅。

  对北京人而言,除了胡同的老北京、街坊的老北京在消失之外,他们还眼看着另外一件事在自己面前发生,不可挽回地发生。一个味道的老北京,正在一天天变成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茶猫)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