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2015年12月27日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外人眼里就会被认为生活非常富足。
毕竟在那个年代物质非常匮乏“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今非昔比,如今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人们寻求的更多的是精神层次的追求。
手表
要说手表那可真是所谓”三转一响”中地位仅次收音机的第二名,当年能有一块“上海牌”“北京拍”手表成为了多少人心中的梦想。以70年代普通供人工资计算,买一块“上海牌”手表。那需要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能凑够。课件当年手表在三转一响中的地位。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手表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因为当年公共报时系统很少,只有长安街上的电报大楼。或者机关单位才有的大型座钟,一般家庭是没有那么昂贵的物件儿的。在家听到报时也只有收音机的整点报时。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手表在当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地位的体现,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进口表是买不到的。不过现今高档手表也是“天价”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消费的起的。也算是三转一响中的“壕”品。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自行车
北京最早的自行车厂是1960年在朝外大街关东店成立的自行车厂,后来改称北京自行车一厂。北京最早的自行车品牌叫火炬牌。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后来又有了“飞鸽牌”“凤凰牌”“永久牌”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28大杠”这次词也会勾起很多人的回忆。在“三大件”中,自行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既有很高的实用性,对年轻人来说还有相当高的“招摇”价值。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现在的年轻人听也许打死他们都不信,那时的年轻人要是有部自行车,“搞起对象”都占很大的优势,不夸张的说男方家如果有一辆名牌自行车追到心仪的姑娘胜算率极大。把它和现在拥有宝马的人相提并论,可能都不过份。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中出现自行车,小伙子后面带个姑娘。那时候自行车也是年轻人耍帅的“工具”。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缝纫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于7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中国家庭,老式的脚踩缝纫机家用老式。比手表更重要,因为是生活的必须品。那时几乎所有家庭的孩子的衣服都是大孩子穿不下了,就给弟弟妹妹接着穿。
在当年无所不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布料是需要凭票供应的,一个人一年大概只有三五尺布。就是有钱,也没有布卖,何况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富裕。这决定了缝纫机最很高有实用性,对解放家庭主妇也最具“革命”意义。也是时代的标签。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说起缝纫机,70年代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飞人牌”“蝴蝶牌”牌缝纫机了。小编家至今还保有一台“飞人牌”缝纫机。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使用过了。但是老人们是为了留住当初那份“情怀”和那份“感动”而留下的。不是有那么句话叫做岁月可以把我们变老。但有些记忆岁月没办法抹去嘛。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收音机
“那时没有电视机,报纸也很少,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主要是收音机。”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40年前,一般只有干部家庭和有钱人家才有收音机,普通百姓如果家里有也是“稀罕”的物件儿。而且收音机能收到的频道寥寥无几,大家最爱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在街上,如果有人手拿一个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一定会招来许多人羡慕的目光。因为当时只有凤毛菱角的家庭里有收音机,但也是那种厚重的收音机不可能带着上街。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在那个年代真是相当“金贵”。是用皮子包起来,上面有若干个孔,可以透出声音。当时最好的收音机是“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和现在咱们家用台式机一样大,可以配置留声机放唱片。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70年代,收音机还是一种极为稀有的东西。一般家庭连见到都很难。所以如果谁家有个收音机。那便成了左邻右舍经常光顾的地方。为的就是听听从这个“话匣子”传出来的声音。真可以形容为“如痴如醉”。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墙根网]
听家里的老人说过,直到1983年家里才找关系托人买到了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在当初那个年代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票”买什么东西都要有相关的“票”不是有钱就什么都可以买。我依然记得电视的牌子“德利芬根”。是个进口的牌子,具体哪国生产的已经记不太清了。至此收音机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下“三转一响”但是肯定有很多朋友会说。整理的不完整。应该是三转一响一咔嚓(照相机)。但是小编跟家里的老人聊过此事,老人说照相机在当年属于奢侈品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的。
而且也不属于生活的必须品,所以照相机的事,今天我们先暂且不提了。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些老物件在生活中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但是留给人们的记忆却依然清晰。今天提起来还津津乐道。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