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的大杂院

2012年02月29日

老北京的大杂院[墙根网]

我们不远的康有为故居,住了一百多家,进到院里,没带路的您还真找不着门。

  自打电视剧《风车》播放后,人们好像才发现北京大杂院的风貌。其实不然,反映大杂院题材的影视、话剧早已有之,如《龙须沟》、《皇城根儿》、《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左邻右舍》等,而且从内容的深刻性到艺术的完美性都远远高于《风车》。说实在话,《风车》的编、导、演员们好像并不太熟悉真正老北京大杂院的生活,剧中所刻画的几个主要人物既非生活里的典型,又不具有时代特征,那是编导们攒起来的“理想”人物。演员们是认真卖力的。可却把老北京大杂院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不想评论这部戏,只想说说老北京大杂院的真实面貌。

  我在老北京生活了六十多年,住过东西城、海淀、朝阳、丰台,尤其前门、菜市口一代,住得时间最长,而且都是贫民区。其中有四合院、会馆院、三合院、单房院、里外三层、四层、多层套院。不管住在哪个院儿,我突出的感觉是一个“和”字。街坊邻居们,整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都有照应。谁家有病人了,街坊们都主动搭把手。甭说别人,我老母几次犯美尼尔症、被煤气熏着,都是院里的街坊给照顾的。

  一到过年过节,各家都互相走动,拜年的、送好吃的,真正的亲戚都做不到的,邻居们办到了,的确是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平时也是,谁家做了好吃的,光送街坊就去了大半儿。您还甭说,这才滋润,北京土话,这叫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

  要说谁家办事,娶媳妇、聘闺女,忙的可不只是本家主儿,街坊都跟着忙。这一点儿,《风车》倒是表现了。

  至于说街坊之间打架、闹矛盾极少。有也是多发生在孩子之间。大人们都通情达理,谁家的孩子被打了,没听说大人不依不饶的,都是主动教育自个儿的孩子。像《风车》里写的那个梁尘,简直是个疯子,得谁跟谁干,真没见过!再说何爽自杀,那是自找,甭说在“文革”期间,就是现在也没人同情。这戏编得太野了,可惜了的那个女演员,演得太投入了!

  我说的大杂院可不一定都是四合院。所谓四合,指的是院里有东西南北房,而且多数有前廊后厦,很整齐,再加影壁。三合院,一般没有南屋。菜市口、广安门一代多两合院,或南北对房,或东西对房。解放前,这一代穷人多,打鼓的、卖艺的、捡破烂的、蹬三轮的、摆小摊的等,所以住的房子低矮、窄小,单面窗户,砌墙的砖都是核桃砖。所谓核桃砖,就是小碎砖,大小连一块整砖的六分之一都不到。一个院儿住个十几家、二十几家是常有的事。我们那个院是原来的安徽会馆,住的是晚清的一个举人,典型的四合院。十几家,后来把前后都盖了房,变成了四层院。距我们不远的康有为故居,住了一百多家,进到院里,没带路的您还真找不着门。

  老北京的大杂院,很早就带着“北京精神”,人和、德性好,我还真怀念它,这不,一拆迁,倒把这点儿精神拆没了!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