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为何只做小买卖

2012年02月29日

  老北京商业源远流长、积淀深厚,鹤年堂、便宜坊、六必居等传承数百年,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些老字号却未能做大,始终没能脱离小买卖的范畴。令人好奇:是什么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成长呢?

  首先,有制度的原因:老北京商业多是无限责任,企业倒闭了,欠债依然要还,实在无力承担,经营者会被关进监狱,这和西方工业革命初期情况差不多,令普通人视商业为畏途,既不敢贸然吸纳投资,也不敢轻易扩大规模,一有盈利,便去买田置业,转向更安全的投资方向。故本地商人干不过外地商人,而外地商人做大了,便收手回乡当地主,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

  第二,有市场的原因:在农耕时代,市场需求小,制约了企业发展,明代外贸出口曾是一个显著的亮点,造就了许多富豪,这与明代重视商业相关,1397年,朱元璋曾下谕说,“朕即位三十年,西方诸国的商人到明朝进行贸易”,“朕再次重申,明朝官吏百姓不得恃强欺谩外国商人”。但1510年起,明实行“海禁”,不允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清初禁海更严,1684年才解除禁令,出口受阻,商家发展被遏制。

  第三,有产品的原因:老北京商家贩卖的多是手工制品,产能有限,质量不统一,一旦规模扩大,企业反而危险。比如茶叶出口,本是拳头项目,生意规模扩大后,管理跟不上,市场上假冒伪劣泛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到清末时,中国茶叶出口被印度超过。

  第四,有资本的原因:从明代到民国初期,长期没建立起有效的银行体系,企业融资困难,在很长时期内,只能依靠美洲白银作为交易中介,据顾炎武记载,清初时市场所用白银十之七八来自海外,一旦白银外流,必然导致“钱重物轻”,引发通胀,清代末期,在鸦片的冲击下,社会财富逐渐被剥夺,走向贫困化,到后来,除了外资、官资之外,民间资本所剩无几,即使全力投入,也难以组成大型企业了,虽想“实业富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五,有外来冲击的原因:在1900年前,中国严禁私人设厂,因甲午之败,清政府被迫允许日本人在华私人设厂,这就让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廉价污染成本等优势也一并丧失,日本投资一度占据了老北京商业的绝大份额,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

  人天生就具有经济理性,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但在传统社会中,专制者特别忌惮私人企业,担心其实力增强后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故横加限制,加上封建制度高度腐朽,贪官污吏层层克扣,官方资本与民争利,垄断企业窒息竞争,最终老北京商业只落得表面繁荣,市面热闹,却无法做大做长久。(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工商管理志》)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