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的冰箱:大小像今天的床头柜

2012年02月29日

老北京的冰箱:大小像今天的床头柜[墙根网]
 

  盛夏来临之际,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冰箱”。过去,每逢6月底,老北京人才开始使用闲置已久的“冰箱”,尤其在七八月份,使用“冰箱”的频次大增。

  过去的“冰箱”比现在的电冰箱简单得多,无需用电、无需制冷剂,制冷之源是天然冰。据说,“冰箱”是由“冰桶”演化而来的。至今,故宫仍保留着皇家所用“冰桶”的标准器:木制、锡里、外面有铜箍,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有一尺高的木座,上有两块带透空的钱式孔的木盖。如果把天然冰摆在“冰桶”内,兼有冷藏、降温两种功效的“冰桶”就可以使用了。

  直至上世纪50年代,我家还在使用那种老式“冰箱”。“冰箱”是木制的,大小像今天的床头柜。“冰箱”单开门,内分上下两层,内壁有用锡皮做的保温层,锡皮夹层内似有絮状材料用以隔热。“冰箱”的下层可放1尺见方的冰块,上层可以放西瓜、水果、汽水、酸梅汤,但是从来不放鱼、肉、菜以及剩菜、剩饭。“冰箱”底部内侧有泄水孔。冰块要每天更换一块,所以要天天买冰。不过,多数人家往往间歇买冰或集中在三伏天买冰制冷。

  由于对冰的需求,卖冰始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产业。要用冰,就得有冰窖。那时,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是北海东墙外的皇家用的雪池冰窖。它的冰源来自太液池。此外,还有府窖,专供王府用冰。民国以后,北京有了私窖。最有名的是东直门外义和冰窖,它的冰取自安定门桥以东至朝阳门桥以北的护城河,一年居然能储存30万块冰,每块冰160斤至200斤不等,取冰时每块成本1角钱,卖冰时的售价为1元至2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在寻觅老北京“冰箱”,却始终未能如愿。然而,在2007年6月的一天,我在异国他乡终于见到了它的同类。在加拿大埃德蒙顿附近有一处乌克兰文化遗址村。那个村落展示的是1892-1930年,乌克兰移民的生活。其中,当时的火车站、警察局、粮仓、杂货店、五金店、加油站、教堂等一应俱全。民居一律完整地保留了原始风貌,各家的陈设丝毫未动。在浏览中,我惊奇地发现,一家摆放着一台老式木制“冰箱”。当地人管“冰箱”也叫“冰盒”。这种“冰箱”和老北京的“冰箱”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木制的,只是它的体积比老北京的要大。另外,这种“冰箱”的冰块是放在上面的,老北京“冰箱”的冰块是放在底下的。从制冷的角度看,还是北美的老式冰箱更科学。

  老冰箱尽管环保,但功能太少,实用性差,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人对家庭用器弃旧图新已成必然,记忆中的老冰箱,只不过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陈效师)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