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做买卖交税多

2012年02月29日

老北京做买卖交税多[墙根网]

  老北京是商业之都,市井繁华,见诸历代典籍。可奇怪的是,如此积累,却一直未能自主发展出现代商业模式,而是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这,与封建时代商业管理制度不合理息息相关。

  老北京做买卖,最头痛的是税太高。明初是“三十税一”,契税是四十文,可不过几十年,税就增加了五倍,对偷逃税款者,要打五十大板,并罚没50%的货物。

  清代税分两种,一是朝廷直接收,衙门设在崇文门,运入、运出北京的货物一律征收5%的税,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大城市均如此,但日常必需品,如煤炭、大米、木炭等免税。

  另一个是地方税,归顺天府管,分大兴、宛平二县,大兴管东城,宛平管西城,根据规定,九门之外的铺面,上等每户征白银5两,中等2.5两,下等免税。此外是契税,一般情况下,买契为9%,典契为4.5%,凡是私下订立合同的,一律按逃税处理。

  以当时商家的经营水平衡量,这个标准已经不低了,但问题是各级权力机关还要层层加码,加上清后期皇家财政艰难,动辄向商家转嫁压力。而商人地位低微,无力抗争。康熙时,大当铺每年税银5两,到光绪时,已达50两。加上各部门的盘剥,实际每年需向朝廷缴纳白银120两至200两,此外还要向顺天府缴纳20两至100两。

  按规定,下等户免税,但到清末时,不交钱就不能开张,开张费多达30两至40两,由巡警厅收取,美其名曰“门面税”,其实根本不入税收机关。

  商人压力大,只能向消费者转嫁风险,导致消费被抑制,影响了商业的进步,最终落入了“高平衡陷阱”,表面上看,市场很繁荣,但商家缺资本,消费者无购买力,政府的税收也不高。清代工商业税收只占政府全部收入的10%,相比于宋代顶峰时期的70%,毫无疑问是大大退步了。而商业被抑制,城市人口也相应减少,清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左右,远达不到宋代40%的水平。

  在清代的稳定时期,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税费并不多,统治者的想法是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然而,商业被抑制,则社会分工落后,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导致政府用度艰难,难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最终,不得不放松管理,让各部门自己想办法,导致苛捐杂税遍地,农民苦不堪言。小农经济本身又很脆弱,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只有走向破产的边缘。

  老北京的买卖交税多还有一大副作用,即抑制了本地人的创业冲动,由于缺乏资本,他们宁可走街串巷,也不愿冒险投资,寻求更大发展,所以老北京著名的商铺多是外地人开的,他们多是在本地积累了一定资本,较容易适应老北京“高门槛”的商业环境。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税务志》)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