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京韵遗风老北京的记忆-岁时佳节

七月初七乞巧节(1)

2012年02月29日

古时早就有把星体的运行与人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传说,民间也有“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的说法。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自汉代直到明清民国时?的老北京,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个节日都极为热闹。
    那会儿民间盛行拜双星,穿针线,设瓜果酒禅来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等活动。七月初七日的夜晚,除了人们常站在街市庭院内抬头寻觅织女、牛郎星外,还要搭建乞巧棚,悬挂牛郎织女像,或者设案焚香祭拜。供案均设在庭院或花园里的葡萄架、豆架旁,供案上要陈设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以及其他时令鲜果,有的家庭则用精雕细刻的工艺瓜果,有些还摆上妇女常用的胭脂、扑粉之类的化妆品,说这是要献给“织女”用的。
    少女少妇们这一天都要盛装打扮,仙女下凡似的,在月下秉烛焚香礼拜,且拜且祈,向织女乞巧,乞求美丽、乞求好姻缘、乞求早生贵子、乞求财富、乞求老人长寿等。据说乞巧习俗的形成始于汉代,据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载:“是日,设酒脯、时果、香粉于案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盛杯私愿……”
    老北京的妇女在祭拜后,还要在月下穿针取巧,届时家中的母亲或婆婆,将七根针七根线给女儿、儿媳等每人一份比赛,谁最快将线穿进七根针眼内,谁就是像织女一样最巧的女子。还有些妇女在这天中午要将一碗水放在院中,在水上 “浮针取巧”。据明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云?“七月七日许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直隶志书》书中也记载,北京的良乡等地 “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年轻的女子们常在这天穿上新衣,戴上新首饰,在月下聚在一起,结盟七姐妹,称为 “七姐会”;摆上香案祭拜牛郎织女称为“迎仙”,祭拜后边玩乐边唱着“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七夕后,姑娘们愿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互相赠送,以示友情。这些乞巧活动非常有趣,谁在活动中表现最好,就能乞到灵巧和智慧,能与牛郎织女相见,并向织女学会更多的绣花织布的技巧。当时有《乞巧歌》唱道:“乞手巧,乞容俏,乞我手如织女巧,乞我牛郎对我笑。”充分表达了乞巧活动的情景,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节”。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阅读

老北京的记忆-岁时佳节

农历五月端午节后就是夏至节,夏至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在古代时要放假三日。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夏至?太阳南移,白昼渐...[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美食雅趣

老北京过年时,孩童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那饺子和年菜儿,他们最想吃最爱吃的,是那摆在佛堂里奉神祖的“蜜供”和那色彩鲜艳各种味道的“杂拌儿”。蜜供,您可吃过吗?它是新中...[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历史影像

过去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前半句说的就是咱老北京四合院里夏季的别致风景。每遇炎夏,高搭天棚以蔽烈日,闲庭信步,在石榴树和鱼...[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京城古貌

现如今崇文门外原花儿市大街已消失,拆迁后原地已盖起了国瑞城等新的小区,新的住宅楼和商业网点早已平地而起。 当我望着这旖旎的新景时,不得不回想起花儿市地区...[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