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京韵遗风老北京的记忆-岁时佳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1)

2012年02月29日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代人们欢庆端午节的情景。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我国流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传统三大节日之一。古文中的端是初的意思,初五是一个月的初始,故称 “端”; 而农历五月按地支顺序纪月为午月,故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曰:“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因“午”时为阳辰,故 “端午节”又称 “端阳节”。又因其月、日均为 “五”,五五相重,故俗称 “重五节”,而老北京人习惯叫“五月节”、“棕子节”。
    端午节的由来历代学者和民间有所争论,如今大家基本上认同的是著名作家闻一多在 《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详细而精辟的考证?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那时的人们浑身刺着花纹,满脸狰狞恶相,用龙形纹身,他们认定龙为本民族的象征,崇拜龙并以 “龙子”的身份自称,在每年五月初五尊天神——龙的生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 “图腾”祭祀。《礼记》中记载:“仲夏之月,是月也,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祭山川百源时,要划着绘有龙图腾的船只,到江河或湖心去献祭品——即装在竹筒内的食物或用树叶包裹的黍米,投入江中,供龙享用。”而民间百姓则习惯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含愤投江而死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南朝的吴均?的《续齐楷记》记载:屈原在夏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投汩罗江,楚人哀极,遂以米粽等食物投水祭之。宋代皇帝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 “忠烈公”,正式把五月初五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我国也曾定五月初五为 “诗人节”。
    端午节经几千年的传承,有很多习俗,如吃粽子,挂戴蒲艾,饮雄黄酒,吃五毒饼,身佩香囊洗浴,贴钟馗像,野游避灾,赛龙舟,接女儿回家等习俗。
    端午节食粽子是自古盛行的习俗。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棕子。东汉的应劭所著的《风俗演义》记载:?俗以菰叶包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唐朝时粽子已经成为民间集市上的美味食品,而且一年四季长安街都有专营米粽的风味小吃店,包粽子除用黍米外,还有栗子、枣、豆馅等配料。唐代诗人姚合写有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 “九子粽”后,也曾写下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到了清朝时,皇宫内及民间更盛行制作服食各种配料制成的棕子。在清乾隆年间,端午节要摆粽子,除去各佛堂摆粽子供奉外,宫中这天的用膳主要就是粽子,因此有 “粽席”之称。那时皇?、皇后、嫔妃、阿哥、公主等每人的膳桌上都堆满粽子似小山一样,以供食用。吃粽子前还要做些小游戏,即把许多粽子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大家站在远处用小弓去射,射中的粽子即可先吃。皇帝在这一天还要赏赐给大臣粽子、樱桃、桑葚等食品。赏赐之物由太监专门送至大臣家,就像腊月初八送佛粥时一样,大臣们全家要叩首谢恩。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阅读

老北京的记忆-岁时佳节

农历五月端午节后就是夏至节,夏至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在古代时要放假三日。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夏至?太阳南移,白昼渐...[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美食雅趣

老北京过年时,孩童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那饺子和年菜儿,他们最想吃最爱吃的,是那摆在佛堂里奉神祖的“蜜供”和那色彩鲜艳各种味道的“杂拌儿”。蜜供,您可吃过吗?它是新中...[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历史影像

过去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前半句说的就是咱老北京四合院里夏季的别致风景。每遇炎夏,高搭天棚以蔽烈日,闲庭信步,在石榴树和鱼...[详细]

老北京的记忆-京城古貌

现如今崇文门外原花儿市大街已消失,拆迁后原地已盖起了国瑞城等新的小区,新的住宅楼和商业网点早已平地而起。 当我望着这旖旎的新景时,不得不回想起花儿市地区...[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