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马尾儿串豆腐

2012年03月01日

    北京人一年四季喜欢吃豆腐。“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是老北京人对豆腐的赞语。

    旧时,在北京城内没有大的豆制品厂。而在许多街巷中,却有一、二家豆腐坊,做出几屉豆腐在街巷出售。所以,至今城内还有一些胡同的名称挂有“豆腐”二字,如鼓楼大街上的豆腐池胡同、南城的豆腐巷等等。北京人做豆腐起码始于元朝,当时著名的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本中就写有“闲时磨豆腐、忙时做面筋”的词句。到了明、清时期,做豆腐在北京就更为流行了。据《宛署杂记》记载:“今查得宛、大二县,原编一百三十二行。”而在这些行业中,豆粉和豆腐又是特允不纳税银的行业。以前,北京曾流行一首歌谣:“磆碌碌、磆碌碌,半夜三更磨豆腐,磨成豆浆下锅煮,加上石膏或盐卤,一压再压成豆腐。”这歌谣大体说出了做豆腐的方法。豆腐制成,店主一大清早挑出去卖,走街串巷吆喝“豆——腐”,中间拉得很长,倒也十分好听。

    马尾北京人说成是“麻蚁儿”,指的是马尾巴上的长毛。马尾儿很细很结实,而豆腐又软又嫩,所以用马尾儿串上豆腐,要想把一块豆腐提起来,实在是办不到的事情。因此,人们用“马尾儿串豆腐——提不起来”来形容某些人不考虑客观条件,硬去做办不到的事情。这里的“提”字还有“提拔”和“谈起”两重意思。

    北京的歇后语中与豆腐有关的还有:

    “冻豆腐——难办(拌)”,冬天,北京人往往喜欢把鲜豆腐放在屋子外边洒上凉水,第二天鲜豆腐冻上了一层冰,里外都是硬梆梆的,称为冻豆腐。这种冻豆腐用温水化开后,里边有许多蜂窝状小孔,吃起来绵软又有韧性,是北方一种独特的冬令食品,但是它已不适合拌着吃。这句歇后语借“办”和“拌”谐音,形容一件事办起来困难大,不容易成功。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和葱白是白色的,葱叶为绿色。拌在一起加上些盐和香油,一清二白,色美味鲜,格外好吃。“一清二白”形容办事或财务交往清清楚楚。如表明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说:“咱们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武大郎卖豆腐——人松货软”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本事。而“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欺软怕硬。

    “咸菜拌豆腐——那还用言(盐)?”这是北京歇后语中一种特殊方式,借用一些谐音字,形成反问的方式,来形容或说明一件事。在这里就是巧妙运用“言”和“盐”同音,表明事情很明白,无须再多说。(作者: 柳丛 崔永福 刘建业)

推荐阅读

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毛猴

“毛猴”是北京独有的靠四味中药材制作的手工艺品。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组合,按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2011年底,邱贻生凭一组“黄包车”主题的毛猴,获得了...[详细]

贴福字、春联的讲究

每逢春节时张贴春联是老北京民间传统习俗。春联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得以盛行。他曾于除夕时下谕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在微服私访时亲自为没...[详细]

马尾儿串豆腐

北京人一年四季喜欢吃豆腐。“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是老北京人对豆腐的赞语。 [详细]

北京的“小脚老太太”

生活中,我是一个有些粗放的人,有一些想改却怎么也改不了的陋习,比如随地乱扔,但只要来到北京,我那些陋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收敛,除有一些面对“皇城”的敬畏之外,害怕那一群...[详细]

清末旧京税事

旧京是大清国的帝都所在,因此与一般地方不同,当时有隶属于地方府县的和隶属于朝廷的两套税收机构,其分工可谓精细。当时但凡是税务,原则上都隶属于户部掌管。清朝...[详细]

儿时零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读小学时,家住西皇城根附近的一条胡同里。胡同口老槐树下,二大爷摆了一个零食摊儿,摊儿上的零食是我儿时美食的主要记忆。 那个零食摊儿,就...[详细]

京人饮食嬗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饮食习惯。细翻北京《统计志》,便可深谙这个理儿: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北京人的...[详细]

老地方 老记忆

 随着崇文门菜市场、北京游乐园等多个北京地标建筑的消失,最近“怀旧”成了很多北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许多老北京来说,曾经的老地方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详细]

北京人的衣着走向

“文化大革命”前,北京居民穿戴的主色调是蓝加黑,男性流行“列宁服”和“中山装”。“文革”期间,不分男女老少,盛行“军绿”、“警蓝”。“远看一大片,近看灰、黑...[详细]

北京的滋味

在北京,哪怕喝白开水,我也能喝出别的什么滋味。谁叫我的许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与这座古老的城市联系在一起了呢?谁叫我这个外乡人,呆的久了,都快要被它的风俗与性...[详细]

旧京冬菜

现如今,咱北京的蔬菜市场上,可谓是不分季节,要啥有啥。可回想北京城的历史,这寒冬腊月里,还真曾经历过长时间一冬天一种菜的单调生活。 ...[详细]

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

京味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第一幕幕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门外陆续有卖青菜的、卖猪血的、卖驴肉的、卖豆腐的、剃头的、买破烂的和‘打鼓儿’的声音,还有买...[详细]

远去的炊烟

那时日子困苦,人们烧水、做饭都是用自家砌的大锅台。早晨、中午或傍晚,当袅袅炊烟在村子的上空萦绕、飘散,那个破旧的村庄便有了几分生气。 ...[详细]

老北京的团圆饭及守岁

老北京春节最热闹最吉庆的日子就是除夕这一天啦,年三十也叫岁除、年禧,“有钱没钱,回家吃饺子过年”,在这一天外出的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园,要赶回...[详细]

老北京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民俗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