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民俗

2012年02月29日

老北京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民俗[墙根网]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名为《门神灶》的北京俗曲吟唱的就是老北京祭灶王的情景。祭灶王的腊月二十三这天,北京人又称为“过小年”,即开始过年之意吧,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件新罩衫,老头要顶新毡帽。”听老人们讲过,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负责监督善恶的神,据说北京的灶王爷是顺义的张镇人,姓张名单,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老北京时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还曾有个灶君庙呢。我家就住在东花市北的一条胡同里,听老人们讲该庙里前后两殿供奉的神像都是灶王张单和他的全家塑像,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每逢八月初三灶王生日及腊月二十三该庙都开庙,众百姓及京城饭馆的掌柜和掌灶的厨师齐来焚香祭拜,届时庙内外热闹非凡。那后殿墙北的空场里常搭台演出河北梆子等戏曲,以示“谢神”,即对灶王神的感恩之意。旧京百姓家多在灶厨间设有个灶王爷龛,那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端坐在其中,百姓家都像俗语说的那样每天“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供奉着。“买卖家的灶王爷——光棍堂”,这句歇后语说的是旧京商铺供奉的灶王仅是其一个,旧京时称为“独座的灶王玛儿”。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夜晚要上天向玉帝作一次综合汇报,以便玉帝掌握民情,惩恶扬善,四海太平。每一家都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好话多说,坏话别说”。那腊月二十三,古时曾用黄羊祭灶,也有用猪头及鲤鱼祭灶的,至清末民国时多改用麦芽糖祭灶。之所以改用糖,老人们说是为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本家的坏话。正如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所说:“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殊不知,灶王爷把牙粘住了,好话不也说不出来了。“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饭,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首童谣笔者年少时曾常唱。在焚香祭灶时要由家中男主人跪在天地桌的灶王玛像面前,口中常念念有词,当面进行祷告,高诵着“祭灶词”,其词是:“灶王爷爷您听着,厨房里您天天瞒着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撒面是一时错……这糖瓜您吃不了全拿着,捎给玉皇大帝尝一尝。我这里给您把头磕,上天后可要与我把好话说。初一您早点回来别耽搁,回来吃给您准备好的枣馍馍。”祭灶的最后是把印着灶君像的木刻神玛纸与干草松枝和纸马纸元宝一起在祭盆里焚烧掉,边烧边往祭盆里扔进块关东糖,喻意着让灶王爷吃糖。这时我们孩童们又会唱起来:“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讲好言。”有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就讲的是旧京祭灶的风俗。祭完灶王后,那些祭灶王的糖就成了我们孩童们的好甜食啦。

    老北京时祭灶王的用糖,老百姓称为“灶糖”,有糖瓜关东糖、南糖等多种。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如制成扁圆形像甜瓜样的叫做糖瓜,如把它拉成长条约三四寸成棍形的就称为关东糖。糖瓜,皮厚脆、黏、甜,关东糖之所以称为关东糖,据传最初是来自关外的商贩自东北运来,并曾在朝阳门外东岳庙东的关东店批发出售,一些商贩趸来沿街叫卖,“赛白玉的关东糖哟”,“好甜的关东糠糠瓜哟”。这些糖如今的少儿们可能根本看不上眼,而旧京时可是我们孩童们很不错的糖果哟。如今早已破除了迷信,人们已忘却了那个灶王爷,在城乡都已使用上液化气灶、电炉等厨灶具的百姓人家,谁也不会再去“祭灶王”啦。

    (张雅林)

推荐阅读

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毛猴

“毛猴”是北京独有的靠四味中药材制作的手工艺品。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组合,按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2011年底,邱贻生凭一组“黄包车”主题的毛猴,获得了...[详细]

贴福字、春联的讲究

每逢春节时张贴春联是老北京民间传统习俗。春联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得以盛行。他曾于除夕时下谕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在微服私访时亲自为没...[详细]

马尾儿串豆腐

北京人一年四季喜欢吃豆腐。“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是老北京人对豆腐的赞语。 [详细]

北京的“小脚老太太”

生活中,我是一个有些粗放的人,有一些想改却怎么也改不了的陋习,比如随地乱扔,但只要来到北京,我那些陋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收敛,除有一些面对“皇城”的敬畏之外,害怕那一群...[详细]

清末旧京税事

旧京是大清国的帝都所在,因此与一般地方不同,当时有隶属于地方府县的和隶属于朝廷的两套税收机构,其分工可谓精细。当时但凡是税务,原则上都隶属于户部掌管。清朝...[详细]

儿时零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读小学时,家住西皇城根附近的一条胡同里。胡同口老槐树下,二大爷摆了一个零食摊儿,摊儿上的零食是我儿时美食的主要记忆。 那个零食摊儿,就...[详细]

京人饮食嬗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饮食习惯。细翻北京《统计志》,便可深谙这个理儿: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北京人的...[详细]

老地方 老记忆

 随着崇文门菜市场、北京游乐园等多个北京地标建筑的消失,最近“怀旧”成了很多北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许多老北京来说,曾经的老地方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详细]

北京人的衣着走向

“文化大革命”前,北京居民穿戴的主色调是蓝加黑,男性流行“列宁服”和“中山装”。“文革”期间,不分男女老少,盛行“军绿”、“警蓝”。“远看一大片,近看灰、黑...[详细]

北京的滋味

在北京,哪怕喝白开水,我也能喝出别的什么滋味。谁叫我的许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与这座古老的城市联系在一起了呢?谁叫我这个外乡人,呆的久了,都快要被它的风俗与性...[详细]

旧京冬菜

现如今,咱北京的蔬菜市场上,可谓是不分季节,要啥有啥。可回想北京城的历史,这寒冬腊月里,还真曾经历过长时间一冬天一种菜的单调生活。 ...[详细]

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

京味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第一幕幕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门外陆续有卖青菜的、卖猪血的、卖驴肉的、卖豆腐的、剃头的、买破烂的和‘打鼓儿’的声音,还有买...[详细]

远去的炊烟

那时日子困苦,人们烧水、做饭都是用自家砌的大锅台。早晨、中午或傍晚,当袅袅炊烟在村子的上空萦绕、飘散,那个破旧的村庄便有了几分生气。 ...[详细]

老北京的团圆饭及守岁

老北京春节最热闹最吉庆的日子就是除夕这一天啦,年三十也叫岁除、年禧,“有钱没钱,回家吃饺子过年”,在这一天外出的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园,要赶回...[详细]

老北京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民俗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