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京韵遗风老北京丧葬风俗

老北京丧葬风俗

2012年02月29日

丧事的筹办

人生在世,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在丧葬上都有各自的民俗习惯。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与全国各地相比可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反映出儒、道、佛三种宗教的影响。此外还有一部分居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和天主教基督教徒,他们的丧葬习俗也有其特点。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厚葬的风俗。不仅官绅富商的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就连平民小户人家也不惜采取借贷、典卖家产的办法大办丧事。这种风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导的孝道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衡量子女是否有孝心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子女继承遗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些有财产继承权的晚辈人必须按照传统的礼俗打幡、摔盆、顶丧、驾灵、发送老人后,才能名正言顺继承老人的遗产。在丧事中破费多的晚辈往往能多分到遗产,于是出现了几个兄弟互相竞赛,争着多花钱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是葬仪的费用是从死者的遗产中出的,这样晚辈们办丧事时就更大方了。

旧时丧葬礼仪有着繁琐的程序,首先是家人病危,称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来了的意思。老北京城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因此病重时也没有住院一说,只不过是请个中医大夫到家里来诊治。清末民初时北京城里有了几家医院,不过除了少数达官贵人外,大多数北京人还不习惯接受西医的治疗,平民百姓也付不起住院的费用。

如果病人的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大夫就会嘱咐家属准备后事。有些庸医因为延误了病情,又怕担责任,索性连这些话都不说,开上几副药之后就溜之大吉了。

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族中的长辈,就要从其他房间迁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着。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求医求药。要亲自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端屎端尿。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值夜,在病人神志清醒时要寻问有何遗嘱,并记录在纸。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伯、叔等长辈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后事,像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懂行的亲属到棺材铺定购棺材,还有“讲杠”、“讲棚”、“讲响器”、“讲烧活”等事宜,即联系出殡的仪仗,搭灵棚、雇吹鼓手、订制纸糊的冥器等,另外还要到饭庄里预订酒席,到寺庙里请僧道念经、放焰口,称为“讲席面”、“讲经”。

病人临终前要换床,一来是为了冲喜,二来是怕以后他人不敢睡在这张床上。一般人家是从附近的杠房租上一张灵床,也称作“吉祥床”。穷苦人家则是将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充当灵床。换床时要由儿子亲自上手,病人就头朝西,脚朝东,以便“西方接引”。还有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等不成文的规定。

病人临终前要换上寿衣。男人的寿衣是长袍马褂,女人的寿衣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黄褥子,身上必须盖上白单子,叫做“铺金盖银”。穿寿衣前要先给病人净身沐浴,包括洗脸、洗发、刮脸。清代的寿衣也有一定之规,凡是王公大臣的寿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级的官服,身穿丝绸制成的蟒袍、补服及内衣,头戴官帽脚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莲花图案,表示脚踩莲花,修成正果。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内衣用白布做成,脚穿白布棉袜,满族人穿宁绸青靴,汉人穿圆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头枕平金枕,汉人还有脚枕。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里边有小棉袄、棉裤,一般是红里蓝面,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尖口鞋,寿衣、鞋、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成,据说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辈子就会托生为畜牲。另外寿衣也不能用缎子做,因为“缎子”与“断子”同音。寿衣上不能钉纽扣,只能钉带子,因为“带子”有“后继有人”的意思。棺材里的铺盖少则三铺,多则九铺九盖,都是取单数。

清代的王公大臣死后经皇帝批准,可以铺上陀罗经被,是在黄绫子上印着红色梵文经字的被子,有钱人家有还要给亡人戴上首饰。帝王和贵族死后要用一颗穿上红线的珍珠填入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衣襟的飘带上,平民百姓则以红纸包上一些茶叶填入亡人口中,称为“含殓”。为了防止诈尸,还要用红、白色的绳子将亡人的两条腿拴上,并且在亡人胸前放上一本皇历,上边再压上一面镜子,也有压上一个秤砣的。

病人死后,如果是长辈就停放在正房堂屋正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必须摆放长明灯。这种灯是铜制的,外形像一座塔。平民家庭有的是用棉花捻成灯芯,放在灯碗里点燃,也叫“倒头灯”。民间传说阴间像深夜,漆黑一片,点上长明灯是给亡人照路。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秫秸棍,每根棍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着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

设上供品焚上香之后,所有亲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将纸钱和纸元宝焚化。有钱人家还要请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念倒头经,将彩纸糊成的轿子、轿车焚化。汉人门前要挂挑纸钱。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

亡人的亲属要身穿孝服。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分别用粗麻布、熟麻布、熟布制成。按照与亡人血缘关系的远近,不同的亲属要穿不同的孝服。封建宗法制度中关于孝服有非常复杂、繁琐的规定,这里无法一一尽述。关于守孝的时间,也有详尽的规定,从三年到三个月不等。

孝服的式样还有满族、蒙古族、汉族之分,有男女之分,不同的时期也不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孝服的面料有粗麻布的、细麻布的和白布的。子女的孝服不缝底襟、腰间系上一根麻绳,汉人的孝服是男子头戴白孝帽,上边钉着棉花球,长孙钉一个,其余的孙子依次增加。重孙辈钉粉棉球,身上穿粗布孝袍,脚上穿白鞋。

妇女的孝服是麻花包头和搭头布。用孝布拧成麻花箍在头上,换系白头绳。女儿和孙女用白布带子扎上头发。孙子、孙女的孝袍要在肩膀上钉一块红布。重孙子、重孙女钉两块红布,外孙子、外孙女钉一块蓝布。

满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开气袍子。不钉钮扣,只钉布条,头戴青布小帽,脚穿青布靴,不蒙白布。旗人妇女的孝袍大致上与男子相同,只是孝袍不留开气,孝带系在腰中间。头上的发式要改梳,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还有撂单、双辫之分。

病人死后,在大殓之前,丧家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百姓家一般只以口头报丧,官绅富商家庭则要发出报丧条子。丧家还要请阴阳先生验视亡人,并开具殃榜,类似于后来的死亡证明。殃榜上要写明死者出生的年月日、去世的年月日,实际年龄,并确定入殓的具体时间,入殓时忌什么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的时间,将这些内容都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门口。

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当局利用民间对阴阳先生的信任,允许阴阳先生继续以此为业,但是必须到公安局接受考试,合格后经立案,然后可以营业。阴阳先生一般有一些法医知识,他们要具实鉴定死亡原因,如果死者是正常死亡,就给开具殃榜。如果怀疑死者是自杀或他杀,则要通知官府,请法医验尸。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市民凭殃榜到卫生局换取出殡执照。一些非正常死亡者的亲属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会设法贿赂阴阳先生,个别阴阳先生也会徇私情包庇事主。1928年以后,市政当局规定不再以殃榜换领出殡执照,开殃榜变成纯粹的民俗。


推荐阅读

老北京习俗之过春节(终) 厂甸为何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每逢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南城琉璃厂就会有厂甸庙会,一年仅有这一次,而且卖的东西很有特色,很多是平日里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详细]

北京春节的13个习俗大盘点

说起北京春节的习俗,不妨看看老北京的民谣:“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炖锅鱼来炖锅肉,廿七杀只鸭子、宰只鸡,廿八把面发...[详细]

春节习俗:老北京过年循老礼儿

在中国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里,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一个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详细]

老北京亲子过大年!正月逛庙会 十五看花灯 清真美食...

在北京过年最重要的两样是京味儿和年味儿。虽然现在的高楼大厦雾霾天代替了多年前的红砖灰瓦四合院,然而每年一次春节的到来,还是让我们尽力复原着京味儿的老传统和...[详细]

白塔寺老街坊们自己办庙会 原汁原味还原老北京习...

老年间的书信怎么还有跪着的?“噗噗噔儿”是个啥?白塔“微妙会”上有答案。1960年白塔寺庙会消失,今年春节前,该地区的老街坊们自发组织,根据当年的记忆,在白塔寺旁办起...[详细]

老北京人的吃"春儿"

春天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而过去的老北京人除了踏青之外,就该吃“春儿”了。老北京人的吃“春儿”,叫开春儿第一口,从百姓到皇宫,都要尝这口儿。...[详细]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详细]

北京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快到了,年越来越近了.其实从腊八敬佛喝粥起,就已经进入了春节的准备期.老北京时期,一般到腊月二十之后,京城大街上就开始出现“书春摊”、“对子摊”了。“揭对...[详细]

老北京习俗:春分吃太阳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欢度春节与上元节之后,紧接着便在农历二月春分日寅时举行祭祀太阳神的活动,曰“中和节”。 明清两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详细]

惊蛰老北京的习俗-吃懒龙

民俗学家"懒龙司机"表示,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一天应该吃“懒龙”。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讲究这些了。 著名北京民俗专家崔普权老师说,惊蛰这天吃“懒...[详细]

老北京饭桌上的习俗

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以前的北京都是大家庭生活,三世同堂是很多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绝对不能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样做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因...[详细]

老北京岁时习俗

 顺星:正月初八黄昏后,以纸蘸油,燃灯108盏,烧香祭祀,叫顺星(清时习俗)。天诞:正月初九为天帝诞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设皇坛,各道观设醮。 散花灯: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详细]

老北京立春吃春饼习俗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详细]

吃春饼 老北京立春的风俗

立春,在我国古代历法上是一个节气,而在老北京来说则是一个风俗。这个风俗与吃分不开,在老北京风俗中立春又叫打春,是老北京人在春节前后的一个重要的风俗,为什么说是...[详细]

春节民俗: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贴窗花...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