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 门墩儿(1)
2012年02月29日
内容导航
1、蜜供与杂拌儿(1)2、蜜供与杂拌儿(2)3、消夏冰食(1)4、消夏冰食(2)5、消夏冰食(3)6、消夏冰食(4)7、入秋尝秋鲜(1)8、入秋尝秋鲜(2)9、入秋尝秋鲜(3)10、粥铺 烧饼 油炸鬼(1)11、豆汁儿 焦圈儿12、牛筋儿豌豆 芸豆饼 煎灌肠13、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1)14、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2)15、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3)16、鸟笼 门墩儿(1)17、鸟笼 门墩儿(2)18、鸟笼 门墩儿(3)19、鸟笼 门墩儿(4)已有近580 年历史的前门大街承载了太多的变迁,它像一个时代的标签,醒目地烙印在古都北京的年轮里。重新修缮过的前门大街,大街两侧的店铺和五牌楼,已按民国时的风貌整修,很多老字号商铺也在旧地重张。然而当我行走在前门大街那写满历史沧桑的青石板大道上举目四望时,觉得非常耀眼又独具特色的却是颇有老北京风味的——那街市两旁众多路灯杆上的灯具装饰,那悬挂着的鸟笼是人们养鸟玩鸟儿的装备,可以说是鸟儿从鸟巢被人类 “请”来,居住在人类生活起居的家园里。
鸟笼
要说鸟笼就要先谈谈鸟。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观赏动物,而且在农牧业生产、保护美化环境等方面都给人类带来很多益处。鸟类全世界有9000 多种,在我国生存的有1300 多种,而在北京?存的鸟类有400 多种,很多珍禽益鸟都受到保护。
我国最早在春秋时的古籍中,就有许多关于鸟类的记载,在 《诗·小雅·斯干》中云:“如鸟斯革,如 斯飞”,诗句形容宫殿里因有鸟而华丽;“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温庭筠),古代先人很早就有饲养鸟的习俗;历代文人也曾留下很多咏鸟的诗文。唐人斐夷直曾有首写鹦鹉的诗:“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故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宋代的欧阳修亦有首写画眉的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些诗都描写了鸟的美妙啼鸣和羽毛的美丽。古诗也告知我们,古时人们养鸟主要为的是观赏禽鸟的美羽和听其鸣唱。
相传宋徽宗皇帝在他的皇宫内喜欢养鸟,并非常善画鸟,他欣赏并擅长画鸟的彩色羽毛之美,在画界有宋徽宗开创了花鸟画派之说。历代皇宫及王公贵族们也多饲养观赏性极佳的鹦鹉、八哥、金丝雀、画眉、百灵、云雀、仙鹤、鸳鸯、红隼、孔雀、鸽子、喜鹊等禽鸟。一些官吏和外国使臣也常用珍禽作为给皇帝进贡的贡品。一些文人雅士及富贵人家,还常将一些珍禽如珍珠鸟、红隼、鹦鹉、八哥、画眉等作为贺寿礼物,赠送给上司或亲人们赏玩,这些羽毛美丽并能发出动?啼鸣学人说话的鸟儿,一向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
老北京百姓养鸟历史悠久,约起源于明清时期。清代时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时,还修了个听鹂馆。慈禧常年住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附近的乐寿堂,乐寿堂是慈禧上朝听政、看戏、游湖、游园都非常便捷的安乐窝。从乐寿堂东配殿可通往德和园大戏台去听戏,大戏台旁就是听鹂馆。听鹂馆墙上有很多禽鸟的壁画。相传慈禧曾传御旨:听鹂馆应名副其实,应“黄鹂鸣翠柳”。慈禧命太监派人出宫到旧京庙集市上搜寻来很多黄鹂鸟,放入鸟笼里高挂在听鹂馆,供自己欣赏并听其婉转动听的啼鸣。慈禧太后还非常宠爱鹦鹉,她把驻外使臣伍廷芳从国外带回国进贡的五只鹦鹉,长期置放在乐寿堂和中南海的仪鸾,有专职的太监侍弄喂养,即使慈禧出宫时,这宠物鹦鹉也伴随着她出行。